•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左权

左权一团奔突的火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2-05-27 09:58:17

徐肖冰拍摄的这张照片成了左权将军的标准像

十字岭

左权,首先是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成了一块土地的名字。因为这个人的血,染红了这块土地。因为有生命的生长,这块土地成了灵性的土地。

从中学时代起,刘红庆就开始陆续阅读、搜集左权将军的文献30多年,他想成为将军最好的解读者:

用他和将军一样年轻的生命解读!

用他和将军一样坦诚的态度解读!

用他和将军一样蕴藏的激情解读!

2005年左权将军百年诞辰之际,解放军出版社推出刘红庆著《左权:一团奔突的火》。

2015年,左权将军诞辰110周年,左权将军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部委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华文出版社推出由《左权:一团奔突的火》修订的《左权将军》。

新华社著名记者唐师曾在给《左权将军》的序言中说:刘红庆不仅出生在太行深山的左权县,还是将军夫人刘志兰的师大校友,加上他和将军遗孤左太北的特殊友谊,这本书会告诉你更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著名学者陈徒手评价说:在阅读《左权将军》之前,我们对左权将军的了解是不够完整的,对将军的印象琐碎而又模式化。幸亏有了这本著作,让名将有了“艺术再生”的可能。

八路军王家峪总部旧址纪念馆研究员王照骞评价说: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须臾不可离开大地一样,红庆对以左权将军而名的这片红色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炽热、爱得持久。要感谢伟大的时代,红庆的信仰、才华、卓见、激情与梦想,没有变成深海明珠,终于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又一次得到了爆发!

2022年5月25日,是左权将军殉国80周年,这一年也是辽县易名左权县80周年。近10年来,每逢左权将军的祭日,刘红庆总会发挥自己的才情与文化活动能力,组织策划大型社会纪念活动。而今年的5月25日,被誉为“左权之子”的刘红庆已逝世100多天。关于左权将军及左权县的“双八十”,我们仍然要纪念。本报遂邀请刘红庆的爱人李晋萍对刘红庆所著的那本蜚声出版界的《左权:一团奔突的火》做摘要整理,分享于本报《人文读本》专栏,以飨广大读者,也是为了我们永恒的纪念。

报国

潇湘男儿的不归路

左权将军在太行

1940年4月,消灭徐怀冰部一万余人后,左权(右三)与彭德怀(右五)、刘伯承(右二)、聂荣臻(右一)、杨尚昆(右四)等检阅胜利归来的部队。

左权县是以左权将军的名字命名的。1905年3月15日,左权诞生于湖南醴陵市平桥乡黄茅岭村;1942年5月25日血洒太行山十字岭。

左权将军殉国后,辽县万名百姓呼吁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1942年9月18日,辽县各界在西黄漳村举办县名易名大会,隆重纪念左权将军。由王恕先执笔,皇甫束玉、阎濂甫三人一起创作完成的《左权将军》响彻会场。80年来,《左权将军》成了一块有声而流动的“红碑”,这块有声无字碑所代表的左权县人民传承的抗战精神,也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个人青年时代的教育,对他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左权将军之所以能够献身民族解放事业,与他早年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1905年,左权将军出生在黄茅岭村。这年春天,作为前一年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的直接后果,日本人占领了旅顺口,把俄国人赶出了南满,还彻底摧毁了俄国的海军。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人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二十一条》掀起了波澜。10岁的左权在醴陵乡下,写下了一行大字:“毋忘五九国耻!”

比左权大一岁的陈青云成了贫困的左家屋场的新媳妇。陈青云是左家屋场山那边易家冲私塾先生陈胜德的女儿。陈先生看左权聪明伶俐,自是喜欢,就让左权每隔一日来易家冲学习。翻个山对生在乡下的孩子来说不在话下,于是,这样的奔波中,左权学了珠算和古文。左权在岳父的帮助下,努力进取。1922年秋天,进入左宗棠主持过的渌江书院读书。

1923年3月,孙中山回广州重设大本营,程潜被任命为军政部部长。这年冬天,程潜在广州创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亲自担任校长,李明灏担任教育长,这两个醴陵人,担负起了为孙中山的革命培养军事人才的重任。史料记载:“1924年春,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政部长程潜派李明灏、柳漱风等人到湖南为‘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招收青年学生。”

左权的表兄李明灏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提及:“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是军政部先于黄埔而办的军官学校,地点在北校场,学校设军官两队、军士两队……我的表弟左棠在军士队学习,我的另一位表弟左权在军官队学习。”

左权离开家时19岁,他是一个20岁女子依托终身的丈夫,是一个只有3个月大男婴的父亲。他的儿子还没有记住父亲的味道,而这个父亲就远走天涯了。并且,此后就再没有回去。

左权的儿子有个很好的名字:福生。可是,在那样不安定的中国,福从何来?当左权到了孩子无法想象的远方,5岁的福生以年幼的生命升入天堂。

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又被称为“湘军讲武堂”,左权被编入军官第一队第一区队。这个队的教育副官张克侠,不仅是李明灏的同学,还是李明灏推荐来就职的。李明灏回忆说:“克侠和左权很快成了好朋友。”

如果说左权将军在老家的时候,革命的梦想还比较朦胧,那么到了广州,在一代革命家身边成长,他的理想应该逐渐清晰起来。是孙中山、廖仲恺这样的职业革命家,还有程潜、李明灏这样的醴陵老乡,以及张克侠这样的朋友,共同催生了青春将军的革命花蕾。

周恩来曾说:“讲武堂中多三湘七泽间子弟,以湖南的革命前辈训练湖南的革命青年于革命策源地广东,真可谓相得益彰。左权同志的革命信念便由此起。”这样的评价是相当准确的。

1924年11月,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1924年11月19日,左权将军和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的146名同学,带上枪支弹药和兴奋与激动,登上两艘火轮向黄埔岛驶来!

左权到黄埔的时候,比他长7岁的周恩来也是刚刚上任,才26岁,担任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左权正是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主要人物之一。入党的时候,他不满20岁。

著述

游击战术的创始人

周恩来说:“左权同志不仅是革命军人,而且是革命党员,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时代,这成为他以后近20年政治生活中的准绳。”

1925年春天,左权等4人去苏联留学。

当决定继续向苏联求取革命真经以后,左权给家人写信说:“我将东渡,恐10年不能还家,老母赡养,托与长兄毓林,陈妻年幼恐不能久待,可劝其另择配偶,我将全力贡献革命……”

左权被分配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七班,与他同班的有邓小平等20人,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培养对象,后来都成长为两党的拔尖人物。因为他们的重要性,这个班被称为“理论家班”。

同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人还有:蒋经国、廖承志、杨尚昆、乌兰夫。此外还有吴玉章、林伯渠、徐特立、叶剑英、何叔衡等年长的革命家。

左权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时间是1927年9月。伏龙芝军事学院和英国皇家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中国黄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事院校。1928年下半年,刘伯承来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插入左权所在的中国班学习,开始了这两位中国军事伟人的厚重友谊。

左权与刘伯承一样刻苦,在左权牺牲后,刘伯承、邓小平追忆他们的同学左权:“在中大、陆大时期,他就表现为始终是一个最进步、最诚朴、最本色的同学之一。记得他在学习中,凡教员指定的参考书籍,必一一阅读,并以红蓝铅笔标出要点。所以在军事、政治考试中,常能旁征博引,阐其旨趣。我们在高加索战术作业时,战术指导员很器重其谨厚,常称扬于同学中。他在自修与教学时,非常勤勉虚心,笔记教材都整理有次。”

这样一个严谨的军事学院,这样一位刻苦自励的青年,为未来中国命运的改变,凝聚着爆发的力量。在这里,左权把一腔的激情锻造成浑身的钢。这块钢,要搭建在未来中国的大厦上!

1942年,左权将军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华北的战场上,他的血浇铸成了雄壮的太行。但是,左权将军一定为他是一个湖南人而骄傲。如果不是那块罪恶的弹片,十字岭就只是将军生命里一个平常的战场,将军会在以后的人生里,更多地回味“血性的潇湘”。

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左权将军传略》说:“左权同志为我国有数之军事家,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成就,是融合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代、内战时代及苏联红军最进步的战术,为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造人之一。”

1930年4月,左权从苏联回国,6月来到闽西根据地,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为红军培训了200多名基层干部。这年年底,左权出任闽西工农革命委员会常委和中国工农红军新12军军长。

1931年2月,左权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任作战参谋,与毛泽东的交往就频繁了起来。毛泽东生于1893年,比左权年长12岁。一个是中国革命的最高领袖,一个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在他们相处的时日里,38岁的毛泽东的思想照亮了26岁左权的一生。是像左权一样的一大批军事家,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思想灵魂,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方案与行动,最终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

虽然左权也从湖南农村来,但是他毕竟在国外待了5年,对于国内复杂的形势一定比身在其中的毛泽东少。正确的理论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避免教条主义式的抄袭。务实、有针对性,这应该是毛泽东对左权最早的影响。经毛泽东点将,左权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到任,左权立即在起义部队中贯彻党的建军思想,提出“军阀主义是头号敌人,必须首先打倒它”的口号,迅速肃清了部队中的旧军人作风。

1932年上半年,左权作为第十五军政治委员率军参加了攻打赣州、漳州。漳州战役胜利后,他被委以第十五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的双重重任。

1932年6月,受王明左倾路线的迫害,左权被处以“留党察看”的处分,撤销军长兼政委的职务,调至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任教官。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在两年时间里,一共办了6期,培训了1万余名军队人才。而左权在红军学校的半年中,翻译和撰写了《苏联国内战争中之红军》《苏联红军中党的工作原则》《苏联红军斗争的经验与教训》等文章,撰写了《军语解释》等读物,供红军学员学习,为提高中央苏区红军的政治、军事素质起了很大作用。至1933年2月,已经离开军校的左权,意犹未尽,在繁忙的工作间歇,翻译了《苏联国内战争的教训》一书。这本书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行所印刷,中央苏区工农红军学校发行了1万册。

身上的处分还在,但是中央苏区需要军事人才,左权重新被任命上了战场。1933年1月,被军委任命为总参谋部第一局作战参谋,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国难思良将”。的确,左权“留党察看”处分8个月的时间还没有结束,就被从红军学校调出来以应付变局。1933年5月9日,左权被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治委员周恩来任命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局副局长。9月3日,被任命为代理局长。这是作战局,排在四个局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9月中,被任命为粤赣军区司令员。10月28日,被任命为红军总司令部兼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第一局局长。12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参谋长。这个任命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共同提议的。

1934年,在红一军团参谋长的位置上,29岁的左权开始了长征。

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主力,是最有可能完成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队伍,是长征中理所当然的先遣队、排头兵。长征要想胜利,红一军团必须胜利。

整个长征路上,左权是红一军团的参谋长,位列林彪、聂荣臻之后。因为长征中可歌可泣的事太多了,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了左权的存在。这不是左权不优秀,而是长征本身太迷人,它的壮阔让其中鲜活的生命都发着一样的光。

富县葫芦河中游打响的直罗镇战役好比是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奠基礼,完成了“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左权作为红一军团的主要指挥官参与了这次战役,共歼敌1个师又1个团,俘敌5000余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这一年,左权30岁,已经成长为中国革命军队里难得的将才。

1936年1月,左权和他的两个老搭档,率领红一军团,第一次从陕西跨越黄河进入山西,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把红军的光荣留在了山西中西部20多个县域内,消灭了敌人7个团,俘获了4000多敌军,缴了4000多支枪,使自己的队伍壮大了8000多人。

东征结束后马上就是西征,彭德怀担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左权代理红一军团的军团长,率军西征。他们连续取得了多个胜利,使1936年的宁夏、甘肃、绥远一片赤红。

1936年10月,左权以红一方面军主要指挥员的身份,在会宁迎接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到来。1937年2月15日,左权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三大主力红军实现了胜利会师后,先有何家堡战役,后有山城堡战役,左权与他的战友们指挥若定,连连告捷。

在这长达十年、不停歇的征战中,左权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他面对的敌人是何其强大,他面对的局面是何其复杂,但他同时必须和自己斗争,告诫自己:“只有干好工作,才能证明所有的诬蔑都是枉然!”

左权牺牲了常人的欢乐,不能侍奉母亲、照顾妻儿,自从18岁离开家,离开母亲、妻子、儿子,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一心一意革命。革命17年,没有任何私人积蓄。17年中,没有休息过一天。忍辱负重,笃信革命理想,没有一刻走神。

实战

所向无敌的参谋长

左权(右三)与朱德(右二)等在东渡黄河船上

抗战开始,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为八路军副参谋长,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转战太行山,取得一个个胜利,直到血染太行。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了33名“军事家”,左权位列其中。

在华北敌后5年间,左权的军事著作共40余万字,分战术研究、战况分析、军队建设三类。作为一个军事理论家的真正建树,左权是在抗战前线的炮火中完成的,成为中国军人一笔厚重的财富。

黄薇是从海外归来的华人记者,1938年,她跑到了太行山,见到了左权,她是这样描述的:左权同志,中等身材、文质彬彬、热情亲切。他年龄32岁,但看起来只有20多岁的样子。

左权参谋长是八路军总部中最忙碌的人。他日理万机,还要关心机关的政治生活。他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过度操劳,显得有些消瘦。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被保送去苏联留学,是受过高等军事教育而又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事家。他指挥战斗机智而果敢,对同志和蔼、对部属关怀体贴,深受人民和同志的爱戴。

评价左权“参谋工作”的成绩,刘伯承、邓小平两个人的文字,是不是更有力量?

他们说:左权同志是一个很好的军事指挥员,他在任职红一军团军团长时,就曾写出了山城堡战斗胜利的史绩,他在中国红军及八路军任参谋长长达10年之久,对参谋工作:无论是对作战部门、侦察部门,还是后勤部门的工作,建树甚多。抗战后辅佐朱德总司令参与全盘戎机,对华北抗战各方面,更有其卓著的功绩。他肯研究政治,在处理和解答军事问题时,能够敏锐周详地照顾到政治的一面,善于从经验中抽取与总结出原则的理论、发展规律,来指导新的实践。诚如朱德总司令所说:“左权同志为我八路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百团大战是左权短暂一生中的一个大手笔。

1940年7月22日清晨,朱德、彭德怀、左权三人共同签发了《关于破击正太路战役的预备命令》,从八路军总部发往分处敌后的各师指挥官: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同时发往延安中央军委。

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始。这一天的左权怎样呢?当时在他身边的妻子刘志兰回忆说:“午夜,你虽有着胜利的把握,也仍为行将发生的战役焦虑着,没有睡眠,在屋内和院中徘徊,等到捷报像雪片一样传来,你更忙碌地研究战况,阻击敌人的增援,扩大战果。回想数十万健儿、数百万群众,在祖国的原野上,展开7昼夜的破击战,使敌人背腹受击、惊慌失措,娘子关峰峦上飘扬着国旗,是怎么一幅壮烈的图画。”

就一场战役而言,左权在百团大战期间留下的文字最多。除了《关于破击正太路战役的预备命令》《关于进行正太路战役中之侦察重点》《战役行动命令》《破坏战术之一般指示》《关于“扩大宣传百团大战成果”的命令》,还在战争间歇为媒体写了《论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新胜利》。《论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9月5日在《新华日报》发表,及时地总结了百团大战的意义。

任何军事家,都首先应该是一个政治家。如果没有政治家的头脑,仅仅懂得军事技术,那只能算是一介武夫。而这时的左权,无疑已经有了一个政治家良好的素养。他把百团大战的意义阐释得多好啊:

这一战役进攻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真正忠诚于国家民族,而且为国家民族建树了不少成绩。

这一战役进攻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与八路军的抗战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只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只有坚持以游击战为主而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敌后抗战战略方针,才能得到这样的胜利。

将军

永远年轻在十字岭

左权将军永远在十字岭

左权县,在山西省晋中市东部的太行山深处。太行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随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率总部来到了太行山。太行山成了延安之后的又一个红色圣地。

1937年,左权在抗战前线写给母亲的信中历数日寇的罪行、分析抗战的形势、表达自己的决心,仅仅在最后写下这样简单的一行字:母亲!你好吗?家里的人都好吗?我时刻纪念着! 敬祝:福安!

1938年,左权将军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左权将军对他的叔父说: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

1942年5月初,日军以5万余兵力对冀中实行“铁壁合围”。八路军总部命令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主力向太行山转移,而八路军各部向华北各交通线发动广泛出击,支援冀中。“铁壁合围”破产。

冈村手下那些和八路军打过几年交道的幕僚建议:“破坏中共组织,中枢机关乃为至要,应尽量逮捕其主要人物。”于是,冈村把凶恶的目光从冀中投向太行山。

左权将军一直关注的是冀中的局势,当5月22日有情报表明大批敌人向总部周边的辽县、和顺、武安、襄垣、潞城云集时,他一定知道:新一轮的扫荡是冲着总部来的。他连夜作出总部转移的详细计划。刘白羽说:“在这掌握半个中国战场的八路军总指挥部里,左权同志的确是最忙的人。”

左权将军率领人马携带辎重从清漳河畔转移的时候,一个庞大的数千人的队伍,北方局总部机关、野战政治部、后勤部、党校、报社,基本上是非作战部队,他们所遭遇的艰苦一定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在敌人的围困中,彭德怀下令:左权率领总部和北方局向西北方向突围,罗瑞卿率领野战政治部向东突围。左权对彭德怀说:“你是副总司令,你先冲出去,总部就跳到圈外,就主动了。我留在十字岭掩护!”

十字岭海拔高度为1300多米,正岭呈东西走向,绵延数十里,和南北走向的山岭交错形成“十”字,因此得名。

彭德怀、罗瑞卿、杨立三突围出去以后,左权将军来到了十字岭正岭,他对坚守在这里的将士说:“守住这个山头很重要,山下的沟壑里还有许多人,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下,所有人员就能够安全突围出去。”

敌人向十字岭逼近,而左权将军站在半山腰一面扬手向上一面高声指挥:“冲啊,冲出山口就是胜利!”“莫怕飞机,快冲!部队在前面接应大家!”

左权将军的声音回荡在太行山:“冲啊!冲啊……冲啊!冲啊……”

这声音消失的时候,一块弹片击中了将军的头部。声音还在向山谷里扩散,人已经倒在了太行山十字岭上,他只有37岁的生命的热血缓缓地洇红了十字岭,洇红了太行山,和着天边的晚霞,1942年5月25日的太行,一片赤红!

整个太行山都缅怀左权将军的忠魂,但是巍峨的十字岭更加不同寻常。

左权将军纪念亭挺立在十字岭上,端庄的大字镌刻在石碑上:“左权将军殉国处”。遥想当年,一代名将就是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倒下的,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损失的最高级别将领,就化成了这里的泥土!

1942年10月10日,左权将军灵柩从十字岭移至涉县石门村莲花山下。“左权将军墓”背靠莲花山,面向清漳水,苍松常掩映,百花如约开。砂石修筑的陵墓质朴庄重,挥起锤头砸碎铁锁链的将军梦,笔挺的步枪表达了逝者的行伍志向。更有中国共产党党徽,表明这里长眠的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朱德在《悼左权同志》中写道:十余年来,左权同志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枪林弹雨间,出生入死,奋不顾身,从事武装斗争,成为我八路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有人说:“一个战士不战死在疆场就要回到故乡。”将军无法回到故乡,因为他的血要把整个太行来滋养。

80年前的5月25日,左权将军血染十字岭。

80年前的9月18日,辽县易名左权县。

80年后,我们不能只要将军的名义,而忘记为什么要给我们以将军的名义的那些理由。

80年后,我们为什么不能忘记左权将军?

第一,左权将军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死在抗日战场上。

第二,左权将军是一位纯洁的共产党员,是抗战中中国共产党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

第三,左权将军是一位标准的职业军人,完成了天职。他从20岁进入行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离开过军队一天。他见过那一个时代的军政要人,斯大林、孙中山、蒋介石,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邓小平等改变了20世纪中国面貌的先驱者共过事。如果1942年他没有融化成太行的山水,他一定会在其后的政治舞台上展现更多的才华。

左权牺牲后,他的战友们流露出无限缅怀的情感。

刘伯承、邓小平说:“我们失去了一位最亲切的战友,我们的悲伤,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

叶剑英说:“最伤心,河畔依清漳,埋忠骨。”

周恩来在《左权同志精神不死》一文中说:左权同志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他在军中,经常喜欢研究,喜欢译著,同时,他又勤于工作,忠于职守。他习于游击战争,但他也不忘正规战术,所以他在军队正规化的口号下,尽了他最大的责任。沉毅坚忍,是他个性中的特长,也就成为他在党内、军中、社会上读书治事、练兵作战、立身处世时的特点。

聂荣臻在《祭左权同志》中说:你是我们军中模范的军人,尤其是我们军中的参谋工作者永远的好榜样。

彭德怀说:左权是“全民优秀之指挥”。

为了将军的死,朱德写下了他的名篇: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忠诚,有为,爱。

在左权将军37年战斗光辉的一生中,书写了这样五个字。

忠诚——忠诚自己的国家与信仰。

有为——在职业生涯中奉献一份子的力。

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

左权将军以37年的生命历程做到的,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可以做到吗?

本文摘自刘红庆著作《左权:一团奔突的火》,李晋萍摘要整理。

刘恩荣名作《左权将军在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