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天蓝水碧青山秀 生态晋中向绿行

——写在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3-06-05 11:07:49

榆次区莲花湾景区美景

潇河流域绿树成荫

图⑤为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

图⑥为昔阳县城区美景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新环保法规定的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6·5环境日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通过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管控、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市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蓝天越来越多、水质越来越清、生态越来越美。

净土保卫安民心

净土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防控土壤生态环境风险,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土壤环境事关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在强化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方面,我市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我市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并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严禁规划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2022年,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全面排查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严格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降低粮食等农产品中镉等重金属超标风险。

目前,全市共有34家企业被列为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明确要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落实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的主体责任,各分局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督促重点监管单位按照标准完成年度自行监测和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同时,我市从严管控焦化、化工等行业中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严禁规划学校、住宅等,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建立全市污染地块名录,要求污染地块未经治理与修复,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由土壤污染责任人或土地使用权人负责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方面,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食品加工储存用地或农用地地块,以及腾退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等,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建立完善了长效监管工作机制。(闫淑娟)

强力治气天更蓝

“现在市城区的空气质量确实比以前好太多了,不管早上还是晚上,我们出来锻炼都感觉空气挺好的。”市民陈明辉高兴地说。让陈明辉感觉到如此欣喜的变化,得益于我市蓝天保卫战重拳治理的功劳。

为了让蓝天常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为此,我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发力,针对大气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合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各项“作战任务”。

从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建设申报,到淘汰燃煤小锅炉,再到重点行业提标改造,这一切离不开我市在蓝天保卫战中的努力。据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裴国欣介绍,我市坚持以“双碳”目标为牵引,高标准促进发展低碳。近年来,已累计投入环保资金约100亿元开展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电力行业15家燃煤电厂和钢铁行业3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焦化、水泥企业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并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在燃煤污染整治方面,已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户数32.1万户,基本实现建成区、城乡接合部清洁取暖覆盖,全市“禁煤区”面积达到704.034平方公里;在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方面,已累计淘汰565台1614蒸吨。此外,我市还坚持推进结构性污染治理,严格“两高”行业准入,遏制盲目发展。截至目前,已淘汰焦炭行业落后产能608万吨,压减过剩产能498万吨,煤炭消费总量连续两年实现负增长。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据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十三五”期间大幅改善,综合指数稳步提升,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二,各项大气污染指标中二氧化硫浓度大幅降低至13微克/立方米左右,稳定达国家一级标准。(张凯鹏)

水清岸绿生态美

初夏时节,60多公里长的汾河晋中段水清岸绿,碧波微漾。空中、水面结伴觅食的水鸟,岸边点缀的湿地、绿岛、公园,穿梭其中垂钓、赏景的人们,组成一幅唯美静谧的画面。

“省委、市委安排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生态支撑,也为群众带来身心舒畅的幸福体验。”祁县水利局局长赵宏介绍,作为汾河晋中段重要组成部分,祁县在15.2公里长的河岸沿线持续深入推进生态治理,通过提升河道防洪能力、强化河流排污口管理、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等举措,助力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以生态廊带建设为亮点的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项目建设,是我市近年来重点实施的水生态治理工程,目前汾河祁县段、平遥段、介休段河道综合治理基本完工,汾河沿岸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沿汾河廊带式的生态景观、全景式的生态画卷、宜居式的生态乡村成就了两岸群众的幸福生活。

作为省级重大战略部署,我市全面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围绕“汾河流域全域水体达到三类以上”目标要求,实施66项重点工程(2023年-2025年)。

“未来三年,我们将分别实施七大类66项重点工程、严格水资源约束管控、强化水污染防治管理、加强河湖保护管理和严格水环境监管执法。”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马成毅介绍,目前,今年需完成的37项重点工程,已完工5项,已开工21项。下一步,我市将全面开展“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流域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行动,加快防洪能力提升和河湖生态修复治理,集中力量开展好洪山泉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继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汾河支流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全面筑牢母亲河的生态屏障。(张莉芬)

植树还绿绘锦绣

大屏幕上播放着林区实时动态,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地关注着各个监控站点的细微变化……6月3日,在榆次区国有庆城林场防火监控及指挥中心,林区内无数高清摄像头360度旋转,如同“千里眼”一般监测着各处森林动态。“植树造林,更要爱林护林。”林场工作人员介绍,林场实行24小时值班监测,一旦发生情况可及时上报,全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工作有些枯燥,但看着绿色一年比一年多,心里还是蛮骄傲的。”作为庆城林场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李贵斌已经工作十多年了,据他介绍,庆城林场地处太行山西麓八缚岭,经过连年不断地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目前林场国有权证面积近10.4万亩,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庆城林场造林护林工作只是我市造林还绿的一个缩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造林绿化科科长贺迎春介绍,近年来,我市年均造林达35万亩以上,同时,林木存活率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至2020年人工造林合格率为88.1%,居全省第三。我市还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先后承办过7次省级林业现场会,是省政府命名林业生态县最多的市。

“植绿还绿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幸福。”每年植树季,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海燕都会带着学生挥锹培土,栽种树苗,种下绿色和希望。她说:“要让年轻人从植绿爱绿中,懂得呵护环境的意义。”

贺迎春介绍,今年,我市还将高标准完成绿化43万亩以上,植树1300万株以上;打造命名65个市级干果经济林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康养示范基地;开展10万亩核桃提质增效工程;开展5万亩榛子、板栗、文冠果的新品种引进工程……随着国土绿化“攻坚”行动的深入开展,我市将为美丽晋中描绘出更加浓重的生态底色。(史俊杰)

保护生物促和谐

今年4月,山西左权孟信垴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调查中,工作人员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这样一组画面:在这一小片水源地,一群野猪正在悠闲地喝水,突然闯进来两头体型较大的野猪,一下子把其它野猪撞开。工作人员发现,除了野猪,狍、赤狐等野生动物也是这片水源地的“竞争者”。

“随着保护措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山西左权孟信垴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宋建荣介绍,去年3月起,该保护区服务中心共安设红外相机80台,对辖区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面监测。此次监测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并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

这是我市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吸引了更多珍稀鸟禽、走兽,一些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的植物也陆续扎根晋中。

在榆次区乌金山云梦山山脊,生长着濒危植物丽豆;在灵石县太岳山、介休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褐花杓兰……

每年三月,随着天气转暖,北归的天鹅都会来我市“打卡”,它们会在寿阳县松塔水库、昔阳县郭庄水库、榆社县云簇湖、太谷区郭堡水库等水域嬉戏捕食。

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工作人员冯斌介绍,我市有陆栖脊椎动物22目、68科、307种。我市植物种类齐全,维管植物共有129科、534属、1121种。“我们将大力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让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新台阶,让全市人民共享绿色、活力家园。”冯斌说。(李娟)

绿色出行生活美

亮眼的自行车、齐全的装备、黝黑的面庞,骑行在市城区龙湖西街的陈新,崇尚环保、热爱生活,每天坚持骑行20公里,穿梭于大街小巷,游走于山水之间,享受着慢节奏带来的惬意。

“晋中是一个适合骑行的城市,道路两旁的绿化很美,抬头见树、俯首看花,随处可见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陈新介绍,他平时工作忙,锻炼身体的时间很少,骑行不用担心堵车,还可以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他感慨地说:“在骑行过程中,看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会有很强烈的愉悦感。骑行结束后,生活、工作上的压力都会烟消云散,身心舒畅,如果身体允许,我会一直骑行下去。”

脚步慢下来,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我今年62岁了,骑行5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不服老的心态。”说起骑行带来的最大好处,退休教师李书铭坦言,莫过于感受着途中的美好和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除日常锻炼外,我们有时还会约上三五好友,骑上自行车,或来一个四五十公里的城市休闲游,打卡城市古建筑,或来到城郊绿道感受清风拂面,欣赏湖光山色……”李书铭说,如此的退休时光充实、悠闲、幸福、安稳,这不就是最惬意的生活吗?

当环保成为时尚,骑自行车出行自成一景,除此之外,城市里随处可以看到步行、骑共享单车的市民,而电动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也成为更多市民出门的选择。

不再追求快节奏,让生活慢下来,充分享受闲暇生活。近年来,随着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健身,爱护生态,感受美好,用绿色出行减少拥堵与污染,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努力,一起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闫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