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晋中抗战兵工纪略(连载六)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3-11-24 10:05:36

丁美科

(三)

1941年11月,日军第36师团发动了旨在摧毁八路军兵工设施的“扫荡”作战,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遭受严重破坏,厂房被炸毁,机械设备损毁严重,难以在原地再恢复生产,加之1942年春季日军实施第一期“驻晋日军总进攻”,妄图一举摧毁太行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指示兵器工业实行“缩小规模,分散转移”的方针。

1942年2月,军工部一所的大部分人员和设备迁至辽县苏公村一带,在清漳河两岸建立分厂,利用清漳河水为动力建起了新的生产基地。苏公村地处辽县麻田镇东北部,清漳河西岸,距麻田镇5公里,下辖双门、小目口、河北沟3个自然村。军工部一所迁至苏公村后,所部驻苏公村,职工340余人,所长仍为徐长勋,副所长李作锦、阎守信,教导员熊杰,总务科长史来扬,器材科长徐静明,工务科长李守文。该一所下设3个分厂:

一分厂,驻辽县河北沟村,代号“河北”,分设机工、钳工、木工、完成4个工作部,厂长齐宣威,指导员农友,有职工近200人。厂房分散于清漳河畔的柏树沟、河北沟、大窑渠(西崖底村对面)等村的民房内,有机床15部、烘炉1盘。该厂主要生产炮弹,二分厂送来炮弹毛坯,经其加工、充药,制成成品装备部队。其中,大窑渠的厂房设于民房,有工人70名,全部着便装。

二分厂,仍留驻黄崖洞,代号“黄山”,近百名员工,主要整修被日军损毁的原有厂房设备,生产炮弹体毛坯,供给一分厂进一步加工。

三分厂,由一所原锻造工作部独立成厂,厂部位于武乡县显王村,1943年6月后迁至黎城县漆树沟村,代号“石灰窑”,有职工80余人,主要锻制炮弹尾翅和五〇炮筒毛坯。

军工部一所从1942年2月分散转移到1944年3月奉命停产整风,驻苏公村一带两年,期间多次遭受日军“扫荡”,还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两年中,日军先后5次侵入厂区“扫荡”,仅1942年的3次“扫荡”就被迫停工98天。为了把停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兵工全员开展了“新劳动者”竞赛,昼夜生产,争分夺秒生产支前。“炮弹王”甄荣典创造了75秒钟车一发炮弹的最高纪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他颁发了一等劳动英雄银质奖章。这期间,太行抗日根据地连年遭遇严重旱灾,缺粮断供,兵工人员以野菜树叶充饥,开荒种地,生产自救。两年间,该一所共生产五〇炮弹7.6万余发、八二迫击炮弹5800余发,炮弹产量占太行抗日根据地同期兵工同类产品的90%以上,占抗日战争时期同类产品产量的35%。

1944年,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为了适应新形势,9月,军工部对所部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分散于偏僻山乡的厂、所逐步集中扩大,统一编成8个生产厂和1个实验所。撤销了原所一级建制,各厂直属军工部领辖。至此,军工部一所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所辖分厂整编为3个炮弹厂、1个锻造厂和1个实验所等5个单位,分布于平顺、武乡、黎城、左权4县境内。其中,原一所一分厂新编为军工部一厂,仍驻左权县苏公村,生产五〇炮弹和六〇炮弹。熊杰任政委兼厂长,阎守信为副厂长;由原一所一、二分厂抽调人员,在左权县云头底村组建八二迫击炮弹厂,编为军工部六厂,有职工200余人,内设机工、钳工、木工、完成4个部门,厂长李作锦,指导员杨言诗;由原一所各分厂抽调40名技术骨干,于原实验所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实验所,继续研制兵工专用设备,所长齐宣威,指导员李振声。

由原一所改编的5个单位,从1944年10月投入生产至1945年6月2日,共生产五〇炮弹、六〇炮弹、八二炮弹总计12.1万发,有力支持了对日大反攻作战。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由原一所一分厂编成的军工部一厂迁离苏公村。离村时,为5年来在苏公村牺牲的16位兵工英烈树立了纪念碑。

这一时期,八路军总部炸弹厂(柳沟铁厂)也经历了“缩小规模,分散转移”的分合历程。1942年3月,该炸弹厂分别迁往3处设厂,3个分厂统一在炸弹厂的领导下组织生产。其中,第一分厂迁驻武乡县庄底村,由原炸弹厂铁工股组成,继续炼铁铸造手榴弹壳和五〇炮弹毛坯,铸造六〇炮弹、八二迫击炮弹毛坯;第二分厂迁驻黎城县八牛村,由原炸弹厂火工股、完成股和青城铁厂的部分人员组成,主要是组装手榴弹和生产黑色炸药,月产手榴弹2000枚;第三分厂迁驻黎城县百不交村,以原炸弹厂硫酸实验组为基础组成,主产炸药原料硝化棉,月产硝化棉发射药20余斤。炸弹厂部设于一分厂所在的武乡县庄底村,全厂有职工243人。(连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