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跨越明清两代、历300余年,最终在一片背阴抱阳的坡地上,建成五堡、五巷、五祠堂,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总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
这就是王家大院,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被称为“华夏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
王家大院坐落在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它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北靠黄土高坡,南临一片葱茏的漫漫田畴,中间则是清澈见底的溪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优秀的中原文化,诞生了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高高的门楼、红红的灯笼、古朴雅致的院落……穿过长长的甬道,跨过高高的门槛,漫步其间,仿佛走进一部历史的传说,每一处都令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观赏、拍手称奇。如今,这座清代豪宅,以其雄浑磅礴的规模气势、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深沉厚重的文化品位,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
本期,让我们走进王家大院,在一屋一院、一砖一瓦间感受晋商大院的文化魅力。
抬头见规矩
——视履堡(高家崖)
行走在王家大院古色古香的街道,似乎踏入历史长河,感受那古老而悠远的岁月。
王家大院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它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所建。静升王家于元代皇庆元年从太原迁来,第一代始祖王实以做豆腐起家,其后王家子孙宗支繁衍,渐成巨族,后步入官场,成为以商业兴、以文学著、以官宦显的豪门望族。王氏数代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后,以重金招聘能工巧匠,修建舒适豪华的住宅。明万历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五巷”“五堡”“五祠堂”,建筑规模宏大,艺术价值珍贵。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已开放的恒贞堡(龙)、视履堡(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约8万余平方米。
视履堡、恒贞堡、崇宁堡3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为黄土高原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视履堡与恒贞堡中间隔一深沟,以龙凤桥彼此相通,并与地势更高的崇宁堡成呼应之势。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蓄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留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
沿着街道前行,便可来到一个挂着灯笼的高耸门楼前,这是一个三层砖砌的门楼,门楼上有着“王府”字样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竭力展示着曾经的热闹和繁华,这就是王家大院五堡之一的视履堡(高家崖)。
视履堡建筑群为一不规则形城堡式串联住宅群,是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建的,总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传说,视履堡像一只舒展双翅的凤凰,欲向文峰塔所指的碧空飞翔。整个建筑群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并且遵循了封建典章制度的严格规定,即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周边院墙紧围,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自成一格。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径通幽、有的雅致清逸。所有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再加上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美观又兼融南北情调。
敦厚宅
在王家老大王汝聪居住的敦厚宅,其大门用高大的鸡头门楼装饰,俗称“鸡头门”,取“鸡鸣时节,合家安乐”之寓意。门楼的装饰以木雕、砖雕为主,以琴、棋、书、画为主题,意为王家是书香门第。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雕巨幅山水画影壁,高2.67米、宽1.82米,采用南方鱼子石为料,用国画手法阴线刻出,图纹为松、柳、山、水、楼阁,云气浮游于天空、小船行驶在水中,一片江南景色。据专家考证,用国画作建筑装饰,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王家大院这道影壁可以说是捷足先登。因此,这幅近5平方米的大型石雕影壁,开创了中国国画进入建筑装饰的先河。
从石雕影壁西折,便进入前院,这里是主人的社交活动场所;倒座南厅及东西厢房为管账先生及管家等高级佣仆办公、居住场所;北房为高级客厅,用来接待达官显贵。房屋采用三间七架结构,明显地体现了封建社会三至五品官的品位限定。
穿过正厅是一个“条带小院”,它如同乐谱中的小节线,把前院和后院既隔离又连接在一起,是一个过渡性的空间。门上有吊柱,分别雕成柿子的造型,门下有戗杆,起支撑门框的作用,上面用江南竹皮包裹,防腐防潮。
由条带小院穿过垂花门进入后院,这是院主人的生活区,是私密性、隐匿性很强的空间。正面窑洞五间,上房住长辈,前加檐廊,西北角为凤凰戏牡丹,表示富贵常在。每道门上还装有精美的架子,叫“帘架”,起协调高度、装饰美化的作用。东面的窗户架心为“松、竹、梅”岁寒三友,中间为“八蛮献宝”。西面的窗户架心为玉兰花、菊花,有玉堂、安居之意。东西厢楼一层为儿孙们栖身之所,二层东西绣楼为小姐们特设。
维护王家大院安全的护堡人员居住之处是整个王家大院的制高点,由大小四个院落组成,呈“一”字形排列,以院代墙,门户相连,层层设防,居高临下,是冷兵器时代用以防盗防匪的主要设防地带。有意思的是其门匾额分别为“敦固”“安汝止”,引经据典,甚是高雅,与护堡人员居住身份相符合。
凝瑞居
在王家老二王汝成的住宅区凝瑞居,其布局与兄长的敦厚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院无南厅,却在正门内有仪门,有左右门房;后院正窑仅三间,厦窑东西各两间,无廊檐,而在垂花门外东西各设配房一间。再就是绣楼无走廊,私塾有阁楼。这种求大同存小异的格局,既是在实用前提下因地因人的建筑构思,也是兄弟间和睦相处的一种体现。
凝瑞居设有王家的祭祖阁,内有塑像3尊,中间供奉的是静升王家的始祖——王实,东西两边分别是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
出祭祖阁由台阶而下,便可来到凝瑞居后院,这里是主人的生活区。这里的石雕、砖雕、木雕,可谓百花齐放、群芳争艳、庭院生辉。凝瑞居的后院是砖、木、石三雕艺术保存最完好的院落。其建筑装饰不仅有文人士大夫的参与,而且有美学家理论上的指导。清代著名美学家李渔,在其美学专著《闲情偶寄·居室部》中提出“尺幅窗”“无心画”以“山水图作窗”、以“梅作窗”的审美观点,以及“当窗如画”“窥窗如画”的艺术创造方法,使房主人足不出户即可鉴赏“丹崖碧水、四季花卉、茂林修竹”。
厨院有“内三外四”七道门,把全院分隔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的门,在不同等级的餐厅用不同的餐,主人在后院楼上的高雅餐厅,高等佣人在中院,扛粗活的长工在三等院。
养正书塾,是小少爷读书的地方。门框由四块青石雕成,采用高浮雕的雕刻手法,造型为“松、竹、梅”岁寒三友,高低错落,有明代才子解缙的“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之意。这里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迎接贵宾的场所。
穿过中院,来到前院。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冬可敞南户,夏可开北窗,成轴对称,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大门三间两厦,从中门入院,有仪门、左右门房、左右厢房,均为家丁及高级仆人居住。北面是高级客厅,高大雄伟,肃穆庄严。檐柱柱头上彩绘“出将入相”,大有“侯门深似海”的威严感。檐前柱础石,高达50厘米,体现了主人地位的高贵。特别是中轴线上七道门次第开启,须弥座造型上下分五个层次,分别雕以鹿、兔、羊、猫、鹌鹑、大猴背小猴、寓意平安高寿、增福进禄、辈辈封侯。过门石上雕刻有玉兰、牡丹,表示玉堂富贵。抱鼓石上雕刻有鸳鸯、荷花、锦鸡、芙蓉,寓意主人子孙五德俱全,并企盼早生贵子。
正面客厅内陈列有王家后裔捐出的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刘墉的条幅、傅山先生的书法,以及文征明、唐伯虎的绘画等。
穿过大厅,则是雕刻精致的垂花门,四支吊柱两荷两瓜,寓意瓜瓞绵绵、贵子早生,上面雕饰有凤凰牡丹、狮子滚绣球,门匾额为“天葩焕彩”,诗经又称“葩经”,为书香门第之意,歌颂主人似初绽花蕾,光彩四射,也是对垂花门及后院绚丽多彩精雕细刻艺术的赞美。
出了凝瑞居府第门,站在马道上,看到的是凝瑞居的门楼,非常气派,严格按封建等级建造,封建等级制度可见一斑。大门三间两厦,门前檐柱上的雀替,雕饰有佛手、仙桃和石榴,象征着多福、多寿和多子。
凝瑞居旁是桂馨书院。取名桂馨,是期望王氏家族文化气息如丹桂之馨。书院门枕石上,分别雕刻大小六只狮子,寓意三公三孤。左三狮象征三公,右三狮象征三孤,意为官运亨通、飞黄腾达。桂馨书院是专供孩子们读书、写字、做文章的场所,其建筑思路淡雅平实、明净简洁,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意。
院内三组台阶,每组三级,寓意连升三级,鼓励不断上进,步入仕途。科举制度下,能否鱼龙蜕变、金榜题名,就看在这座小院内“三更灯灭五更鸡”地苦打实熬的功夫了,王家百年树人的文化意识,在此进一步加强。门匾“映奎”“探酉”,意为苦磨意志,蟾宫折桂,翘首在盼。瞻月亭、观日阁斗拱迭出,翼角腾空,与书院花院之景互相借用,构成“世外桃源”般的庭院风景线。
出桂馨书院“探酉”月洞门,一个小巧玲珑的垂花门在迎接来人,这便是王家花院。垂花门之西的西堡门上有一座四坡攒尖顶小方亭,东可观绵山旭日,西可望苏溪夜月,亭基为砖砌玉璧,台阶为石雕栏杆,是花院主要景观之一。透过垂花门,首先看到的是石雕垂带七级踏跺,上面是月洞门,如同云梯托着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洞门内是一个不足18平方米的小院,里面有三间小窑洞,这里有花院、花房、花窖。月洞门上有宽不足一尺的小门四扇,半开半掩,微风吹拂,更有“迎风户半开”的意境;四扇门全开,又似展开的经书一本,书卷气十足。小院南为10平方米的小阁楼,在这里既可赏花,又可观景。花院大门旁房内有一地窖,明为花窖,实为暗道,一旦院堡被歹人团团围住,可以从这条暗道离开,远走高飞,化险为夷。
“虎卧西阙”
——崇宁堡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恒贞堡相似,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雄壮,近于明代风格,具备了完整意义的古堡形态,建筑意象被誉为“虎卧西阙”的院落布局。如今,崇宁堡被开发成高端度假酒店,古堡、温泉、度假集于一身,恍若置身于远古圣境,陶醉在历史长河。
崇宁堡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成于雍正六年(1728年),距今280年历史,堡名“崇宁”取自《易经》,寓意为崇尚和平、安宁。崇宁堡是王家所建五堡中建筑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因其建筑恢弘,由北向南的主道为石板铺就,主道北堡墙后建有真武阁,故早年间有人将崇宁堡演绎为“虎”,虎头是堡门,虎身是主道,虎尾是真武阁,两旁小巷是虎爪。
崇宁堡建筑群整体呈长方形,依坡而建,由南到北渐次升高,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140米,占地面积约2.66万平方米,堡内共有大小院落108座,房屋960间,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崇宁堡处于静升镇最高处,可以鸟瞰俯视,又可观景察敌,依仗有利的地形地势,攻可以进,退可以守。从建筑历史发展角度看,崇宁堡的平面布局和立体构建,与2000多年前西汉所建乌堡十分相似,都是堡墙高筑,气势雄伟,防范森严,四隅设有角楼敌楼,堡门上有门楼,堡内设有重重防卫线和封闭圈,多进院落的排列,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增添了安全防范功能。
细窥崇宁堡内部,它以诸多庭院为主要组成单元。崇宁堡底甲福、禄、寿等庭院,都是东南位开大门,大门内右侧是门塾,也叫私塾,独门独院,大门内面对的是座山影壁,影壁右侧是二进大门,由此进入二院,然后再穿过垂花门进入后院。后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是名副其实的四合院格局。
每个庭院都有各自的文化表征。中轴线两边,以“福禄寿喜财”和“仁义礼智信”命名的各庭院,有着浓浓的文化寄寓,再配有王家大院著名的“三雕”,传统韵味全然凝固在一砖一瓦之间。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这可算是最精当的描述。恢弘的大格局下,散发出自然质朴、清新明丽的乡土气息。
崇宁堡作为一个完整的民居建筑群,其装修装饰更是丰富多彩,石雕、砖雕、木雕,既是建筑不可分隔的主体,又具有独立自主的审美价值。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三雕”艺术形意与配置的真实写照。门前照壁上活灵活现的“狮子滚绣球”“麒麟送子”,门楣上玲珑剔透的“凤戏牡丹”“松竹梅兰”,门额窗下栩栩如生的“八仙”图案,以及各种镶嵌的四季花卉等,都是匠心独运的精工之作,蕴含宅子主人对月圆花好、安居乐业的祈愿。而点缀其间的木雕也毫不逊色,大都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手法,把题材各异的图案展现于挂落、窗棂、帘架、隔扇、垂花门、梁枋等部件之上。细节的美,是崇宁堡建筑的娓娓低诉。唯有来许多次,才能对这一砖一瓦的体悟越渐深刻、亲切。
堡内还设有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供奉王氏先祖的地方,开放后,每年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氏后裔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这里所有文化内涵与王家大院一脉相承,形成了一静一动,一观赏一体验,互补相衬,相得益彰的格局。整个建筑气势轩昂,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前堂后寝的庭院格局,再加上兼融南北情调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美观,走进一处处院落,如同在翻阅一页页典籍,每一个角落都有一种文化。
磅礴气势今犹在
——恒贞堡(红门堡)
从崇宁堡出来,先到视履堡东门,直插一座石桥,便可来到恒贞堡。这组建筑群是堡又似城,同样依山而建,与崇宁堡只隔一条沟,却又自成一堡,毫无关联。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再细细端详,又隐含着一条“龙”的逼真形态。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恒贞堡建筑群,也称红门堡,是当年王家长辈世代居住的地方。传说,院主人王家十六世孙王中极为图吉利,将大门漆为红色,恒贞堡便有了红门堡的别称。堡内整体呈长方形,斜倚高坡,由低而高,负阴抱阳,堡墙森森肃立,最高处达28米。恒贞堡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间的王家鼎盛时期,一排排院落,从下到上,当地人惯以底甲、二甲、三甲、顶甲相称。院落大都是二进、三进、厅堂楼阁的四合院。雄伟的堡门建在城堡的南端,是全堡唯一出入口。
恒贞堡总体造型以中间主干道为轴心,贯穿三条横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王”字,可谓匠心独具。全部院落只有先通过横巷,再转入主干道才能出去。在从东往西的二甲东巷,共有德馨、缥缃、谦吉三座院子,结构不同、布局各异,或三进或二进,各有特色。
穿过视履堡和恒贞堡唯一内部通道,路北就是德馨轩,门梁挂落上的木雕是鹿鹤同春。
这是花翎盐运使衔王鸿翔的院子,但到了王家二十一代王兰棋这一辈,不务正业,晚上点火取暖,酿成火灾,将中院两座客厅烧成灰烬,还蔓延至后院,至今火痕依旧(目前建筑是1998年修复的)。
德馨轩的门扇锈迹斑斑,岁月消逝,使油漆脱落、露出木茬,看来往行人,已经数百年,笑谈往日辉煌。走进宅院,门内有石雕照壁。照壁构图完整、技法讲究,砍柴的樵夫、垂钓的渔夫、耕地的老农、读书的少年,渔樵耕读,这是古代最安逸的四种生活,称为“四逸”,反映了主人向往这种田园生活。
从德馨轩西门直通缥缃居前院,这里东西走廊装饰华丽,院内有一块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灵壁石,产于安徽省灵壁县,远望像两只狮子抱在一起,寓意好事成双。原本恒贞堡内户与户不相通,后期修复时才将德馨轩、缥缃居和谦吉居毗邻的院墙打通。
缥缃居,缥缃二字是指书卷。缥,淡青色;缃,浅黄色。古时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作书囊书衣,因此指代书卷,乃王筵宾的宅子。
缥缃居也分前后院,用三阔间的中厅隔开,中厅门上悬着“澡身浴德”横匾,“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两侧楹联:“栋宇辉连谢草郑兰窦桂,乾坤春满祥云瑞日调风”。中厅背后的帘架,中间是二龙戏珠,珠子是个圆字“寿”;西侧雕着石榴树,寓意多子;东侧有瓶子、笙、鸡,还有三支戟插在瓶内,意为平(瓶)升(笙)三级(鸡)。
从缥缃居腰门可通向谦吉居,这是东侧最后一道院落。谦吉居是王奎聚的宅子,此人通晓书画,精于医术,死于太平军攻城。谦吉居前院与后院仍然以垂花门隔开,砖券门上有匾“福寿宁”,两边是通透的石雕几何拼图。后院至今保存有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日晷,很是醒目。
从谦吉居而出,便是由大块河卵石铺就的长达180米的主干道,象征龙鳞,它不仅是唯一通道,还担负着泄洪功能,高高扬起的堡门是龙头,这条横贯南北、前俯后仰的通道是龙身,通道两旁的小巷是龙爪,正对通道处原有的一株柏树是龙尾,城堡东南角有一口甜水井、西南角有一口苦水井,象征龙眼,龙头龙尾的亭阁相互照应,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有“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气势。作为名门望族的王家,在兴盛时期有着龙盘虎踞和龙凤呈祥的憧憬,也展现了王家当年的气势。
纵观王家大院,其内在布局多为窑洞与瓦房的巧妙连缀,不仅完美地体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从地理位置到结构布局、从整体规模气势到细节雕刻装饰,都显示出一种卓尔不群的磅礴大气,特别是其雕刻技巧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因为其体现了清代纤细繁密的雕塑风格,而成为“三雕”艺术中的典范。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艺术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牡丹、莲花、荷花,还是葡萄、佛手、柿子,无论是公鸡、鸳鸯、鹌鹑,还是骏马、顽猴、麒麟,都寓意了“功名富贵”“佳偶贵子”“安居乐业”和“封官晋爵”,一幅幅、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将中华民俗文化与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成为传承我国古老文明的一种载体。
这里的建筑群还将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动物、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可以说是“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外立象,内凝于神”,既有具体生动的形象造型,又寓以一定的哲理内涵;既充分显示出文人士大夫的雅气,又通俗地反映出民间艺术的淳朴,可谓雅俗共赏。王家大院建筑在合乎礼制和讲究功能的前提下,把南方园林艺术与北方院落构造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我国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多次实地考察王家大院,感慨地说:“国宝,人类宝,无价之宝;百来不厌,百看不厌。”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也感叹地说:“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游走在王家大院,你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感受到它饱经沧桑所积淀的历史文化的厚度。
本期人文读本文字资料参考书籍:晋中历史文化丛书名胜卷《山川揽胜》,《晋中市景区导游词》《王家大院话纵横》(郑建华著),文章有增减,由李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