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科教

传非遗之风 行美育之道

——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深入拓展思政教育路径助力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4-01-27

公众参观。 记者 张浩亮 摄

一方红纸,剪出千年流转的时代印记;一匹粗布,浸染高洁刚正的清廉本色;一抔乡土,塑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日前,各类色彩明快、生气毕现的非遗作品在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亮相,成为该校自1月6日开放以来市民与学生业余生活新的打卡地。

近年来,该校教育系积极探索党建与非遗文化有机融合的新路径,打造融合性党建“一室六坊”育人工作室,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党建工作,奏好“学习、传承、保护、研究”四部曲,唱响“铸魂、提质、融合、创新”主旋律,以文化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为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打造出融合性党建育人品牌。

文化传承留根脉

非遗项目进校园

十冬腊月,岁暮天寒。1月10日,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图书馆五楼却一片绚烂、热闹非凡。在舒缓轻柔的韵律中,该校190余名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或装饰、或摆放、或悬挂,于浓厚韵味间尽展民族文化魅力。

此次展览是教育系融合性党建“一室六坊”育人工作室的第二期艺术展,以“兴非遗传承 行美育之道”为主题,共分剪纸、泥塑、扎染、绘本、创意国画、手抄报、纸贴画、简笔画、综合材料九大板块,总体体现了非遗进校园、清廉文化教育等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特点。教育系的剪纸育人项目成果被评为山西省职业院校铸魂育人计划项目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分别展出了学生制作的《“清”育美德 “廉”润心田》《百年党史记事串联》原创作品和由百名非遗传承人创作的清廉主题剪纸。学生们以优秀民间剪纸艺术家作品为启发,在临摹与创作中既学习技法又陶冶情操,实现“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的育人实效。

本次展览的重头戏在于由党员示范岗、手工类实用美术课程教师陈婧带来的《与“泥”“布”期而遇》教学成果展。泥塑与扎染的趣味性、技艺性、科学性充分体现了非遗的艺术魅力。学前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王佳璇向记者介绍,自己是第一次接触扎染这项非遗手艺,前后花了两周的时间创作出面前的这幅以“莲花”元素为载体的“清风廉韵”手作:“采线描画,而后染之,不到最后一步,不会知道布料会出现怎样的形态,这是扎染的魅力所在,也是吸引同学们的魅力所在。通过学习扎染,我们能够更好地静心思考,体验生活之美。”

“让传统艺术走进课堂,让千年技艺融入爱国情怀、清廉文化,深情解读家国团圆的人间至情。这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陈婧说道。

开放互动敞胸怀

沉浸体验润慧心

“晨则省昏则定,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展览室一角,悬挂着的数幅少儿创意国画吸引了当日来此参观的刘云及其女儿的注意。这些国画以中华经典故事为内容,笔触细腻、色彩丰富、人物形象饱满风趣,将爱国、清廉等主题融入其中,在“润物无声”中将育心、育德的理念植入内心。据刘云介绍,自己一直想让孩子多接触国学知识,提升智慧和思考能力。“以前能够接触到这些知识的场所较少,大学开放后,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一处既专业又有趣的场所,真不错!”

以学为伴,共向美好。开放的校门将非遗请进来,也将优秀文化的种子撒向公众。在教师的指点下,来参观的附近市民与高校学生踊跃体验纸浆画的制作过程,浸泡、拧干、上色、捣碎、粘合……他们一同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通内外课堂,搭建文化舞台,开辟多元文化实践渠道,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浸润。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学习相结合,不断构筑“党建引领、思政铸魂、以美化人、推陈出新、润心育德、匠心筑梦”的传承保护共同体,成为时代新人的聚集地与培育场。

深入延伸拓途径

创新保护焕生机

据校党委委员、教育系党总支书记翟志华介绍,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教改项目,自觉将学校发展与山西、晋中经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将学校内涵建设与山西、晋中地方历史文化接轨并道。

“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以常规教学活动为基础,为平遥推光漆、珐华琉璃、左权小花戏、太行精神、节日文化、晋商文化、珠(心)算、形意拳、皇甫束玉等地方优秀文化搭建课程、活动、社团、展馆等载体,构建了地方优秀文化育人的富态课堂,形成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氛围浓郁、成效显著的地方优秀文化育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种子埋入青年学生的心田。同时,根据地方优秀文化的不同内容与形式,搭建了课程、专业、社团、班(团)会、展馆(室)、剧目等不同的载体,开拓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企(馆)合作、学徒制、大(名)师工作室等多种育人方式。这种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地方优秀文化育人模式,开启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新思路。

“‘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吃苦耐劳、乐观自信的精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感悟身边的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其传承、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的自觉自主意识,让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齐头并进。”翟志华说道。

记者 李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