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绵山秀色郁崔嵬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4-10

在华夏众多的风景名胜中,有一处景点是与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介休绵山。

绵山,亦名介山,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这里山势陡峭,苍松翠柏,只要纵览全山,就可发现它不仅充满了包容天地、吞吐万物的浩瀚之气,还存在一股滋润春夏秋冬、漫山遍野的勃勃生气。它集纳了古今中外一大批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历代帝王如周宜王、晋文公、石勒、北周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和清光绪帝都在绵山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而且绵山也是我国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因自然景观奇险秀和春秋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于此而著称。

在春风习习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进绵山渐暖渐绿的怀抱中,看山水、品文化、忆先人,慎终追远,踏青野游,亲切拥抱大地山川,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蕴之深

寒食清明发源地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每逢清明时节,桃花灿烂,杨柳如烟,相约二三好友,到介休、上绵山,追根溯源,回望2600多年前那悲壮一幕,已成为后人寻访历史文化最好的方式,也因此让寒食清明文化在绵山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沿着蜿蜒曲折的旅游公路盘旋而上,一路上,苍松翠柏环绕四周,处处繁花似锦,道路两旁的悬崖峭壁,似快刀劈开,或直通云霄、或皱褶裸露。春日里的绵山没有夏季茂盛植物的遮挡,显得更加峻峭挺拔。

穿过雄伟的山门进入景区,一尊高大的古铜色人物塑像率先映入眼帘,这便是晋国大夫介子推像。眼前栩栩如生的塑像,为后人揭开了那段尘封在历史中的往事——

公元前655年,骊姬之乱后,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皇出逃,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备尝艰辛,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重耳感动不已,后人称赞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19年后,重耳结束多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晋国当上君王大封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背上自己的老母到林木繁茂的绵山隐居起来,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为此,其邻居夜悬《龙蛇歌》于城门之上,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看后,追悔莫及,寻访至绵山,求之不出,无奈之下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偕母出山。三天三夜,风急火烈,绵延百里。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陪伴他们的是一棵烧焦的柳树和一首藏于柳树洞中的血诗。看着介子推去世前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的绝句,晋文公悲痛欲绝,不禁顿足哀嚎,随从大臣争相效仿,顿时哀嚎声响彻绵山林野,至今绵山介公岭还有哀号坡一景。

随后,为纪念这位忠孝双全的贤臣,晋文公将烧焦的树干做成木屐穿在脚上,“朝夕相随,终身不离”。晋文公为“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下令将绵山封为介推田,号为介山,将绵山所在地改名为介休,并把焚山之日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严禁在一个月之内生火煮饭,只吃冷食。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寒食起源说,已成为介休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

传说,在第二年寒食节翌日,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上绵山悼念介子推时,行至坟前,看到那棵被焚焦的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遂触景生情。想起介子推割股时所说的“但愿公子复国为君后,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臣愿足矣”这一番话,以及在焚烧柳树洞中找到的介子推的遗言后,他感慨万千,于是折柳枝戴于头上,并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

据《唐会要》等历史典籍记载,寒食节延续至中晚唐,两个节日渐渐合二为一,唐开元以后,“寒食通清明”,放假从3天到7天,寒食清明节实现了从节日到假日的转变。发展到今天,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历2000年而不衰。

每逢清明时节,居住在绵山一带的人们纷纷上山祭扫介子推墓,绵山风景区年年都要举办清明(寒食)文化节,包括公祭介子推大典、寒食精品展、悬崖腾空挂祥铃等系列活动,让清明文化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彰显。

历史渐行渐远,先贤精神永存。无论寒食节,还是清明节,都因介子推而设,都与绵山紧密相连。如今登上绵山,大量的历史典籍、骚客诗文都能勾牵起人们的咏古情怀,随处可见的遗址、碑刻见证着曾经的悲壮沧桑。流连于介公墓、思烟台、哀号坡、介神庙、子母柏、足下亭、白鸦山、大小烧林、鱼龟山、介公草庐、避火洞、慑身岩等遗迹,仿佛走进历史深处,向为君尽忠、为母尽孝的介子推致敬,对功不言禄、高风亮节的介子推敬仰,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而介神庙中,介子推、介母、解张三尊巨型神像前幡上的一副鹤顶格对联“清风穆穆,为忠臣,为孝子,千古仪型;明月朗朗,是志士,是仁人,万世楷模”,取上下联第一个字正是“清明”,也是对介子推高尚品格的赞誉。

绵山,不仅是清明节的发源地,也是见证政治清明的历史文化名山,更是人们享受春天、拥抱自然的精神家园。

畅游绵山,既可欣赏风光、亲近自然,又可缅怀先贤、回望历史,更可感受文化、思考人生。这一切,犹如一条文化血脉和精神纽带,贯穿古今,昭示未来!

景之美

万壑千崖增秀丽

绵山风景秀丽,由许多山峰环抱而成,群峰苍翠、古木葱茏、泉水潺潺、云海茫茫,是一座集峰、桥、洞、岩、泉、崖于一身,纳雄、奇、险、绝、秀、幽于一体的大自然奇观。这里,龙头寺、龙脊岭、大罗宫、天桥、一斗泉、云峰寺、五龙躔(chán)、介公岭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星罗棋布,山古水活,魅力无限。

从介休市南行20公里到绵山山麓的兴地村,便可见第一景回銮寺古刹。寺里现存元明清历代石碑17通,院内生长有古松、龙槐、杉、楸等树木。夏日,槐荫如伞,古松清幽,杉树、楸树茂密葱郁,给古刹增添了勃勃生机。

离寺南行,沿山间小路曲折而入绵山腹地。沿途两山对峙,怪石嶙峋,风景绝佳。陡峭的山崖上有突出的石峰,泉水垂滴于下面石池中,水质清凉透明、沁人心脾。这就是绵山八景之一的“乳滴蜂房”,是绵山第一名泉,有“三晋名泉”的美誉。

过栈道到小须弥寺、中岩寺,可见白云洞内涌出的云团,变幻莫测,如仙境一般,令人惊叹。复行2.5公里,过“鹿桥”“兔桥”,再攀127级石阶便是绵山“抱腹栖云”之景。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如穹隆,是一个天然敞开的大洞穴,犹如两手抱腹,故而得名抱腹岩。

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宽180米,分上下两层,抱200余间殿宇、房舍于“腹”内,为天下“绝无仅有”,为绵山奇绝之景象。每年清明节有善男信女来这里祈祷挂铃,挂铃的人需腰系绳索,凌空操作,十分惊险。看着那高不可攀的山顶,对挂铃人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洞顶渗着水,滴答溅落,风铃响叮当,声声悦耳,梵音随处起,缥缈梦幻。

岩内有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1700余年。建筑风格可与悬空寺媲美,虽历经沧桑仍保留至今。历史上,云峰寺名称多有变化,时而被称为抱腹寺,因其建于绵山最大的抱腹岩内而得名;时而被称为云峰寺,因其位于绵山峭壁之上,云雾起时常被封锁于浩渺之中而得名;时而被称为大岩寺,因抱腹岩之大,容庙宇近百间而得名。殿中有“空王佛”田志超等塑像,都深嵌在岩壁石窟中的佛龛内。登高处眺望,远处群峰拥翠、莽莽苍苍、延绵不绝,而岩前面临深谷,两侧山峰相望,岩寺相依,给人以无限遐想。

以抱腹岩为中心,向东行百米有铁索岭,铁索从崖顶垂下,可攀援至介公岭。介公岭是介子推归隐地、焚身处和享祀处,有哀号坡、绵山碑林、思烟台、足下亭、雅韵亭、鱼龟山、介公祠、柏树岭、介公墓等14处景点。介公墓建于2600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居高临下,晋国山川在此可尽收眼底。山顶还有李姑岩、铁瓦寺、竹林寺、银空洞、摩斯塔等景点。沿南下石级到断岩边,下云梯可到棋盘洞,洞内有唐代佛像、古碑和名人题刻。贺知章有题记百余字,盛赞了绵山的奇险,引人瞩目。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如高悬于狮子山崖壁之上的大罗宫,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美妙的传说。相传这里是春秋晋国介子推当年所看到的“大罗仙境”。大罗宫高13层110米,主体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群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层楼叠阁,青墙金瓦,画栋雕梁。雄狮背驮整座宫殿,形象逼真、威武生动。13层建筑均由纵横交错的石阶连接,空隙处点缀有片片桃林,廊下各有10根盘龙大柱,宛如皇宫天庭,一派金碧辉煌。

如果从第13层藏经楼走下,仿佛有从天上走入人间的感觉。唐代诗人王建曾有诗曰:“秦时桃树满山坡,骑鹿先生降大罗。”大罗宫始建于唐玄宗年间,后因战乱被毁,近年来在原址上新修,整个建筑巧妙地将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群楼高耸、崇阁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既雍容华贵,又古朴典雅,被誉为“天下第一道观”。现被开辟为陈列历代皇家文书的展厅,陈列有晋文公重耳、后赵皇帝石勒、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的圣旨、诏书十几道,有西汉拥立文帝的壮武侯宋昌、唐代宰相令狐楚、唐代骁将尉迟恭、北宋宰相张商英、北宋名将郝质的奏折20多篇,有张良等历代名人的祷文、诗词以及保存下来的相关实物,藏品颇丰。

绵山的景观还有很多,如白云庵佛洞为洞上洞,洞内有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三佛,并在6块石板上刻有《金刚经》。中岩鸟道绝壁上有株千年古柏龙,龙头上有角,龙嘴上长着两片叶,这便是“柏龙望桥”之景。

绵山风光四时有别,晦明迥异,阴晴不同。春天山花竞放,莺叫鹂鸣;夏天浓荫蔽日,溪湍瀑飞;秋天满山红叶,云蒸霞蔚;冬日银装素裹,风和日丽。清代文人王鼎说得好:“绵山四季皆宜浏览,尤冬日雪霁。若遇山雨欲来,看风云变幻,始如白絮飘飞,浪花漫卷;继如山走岭移,惊涛拍岸。一旦雨过天晴,又是中天丽日,百岩悬瀑,更加风光无限。”旅宿绵山,朝听晨钟缭绕,晦闻暮鼓声声。夜深人静时,漫步十里大街,一路流光溢彩,霓虹闪烁。沿途镶嵌于危崖绝壁的一组组《周易》灯图,演绎着天地日月的万千变化,阐释着宇宙万物的矛盾转换,启迪着求知者们的无尽遐想。

“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绵山定会给游人留下永恒的记忆。

水之秀

风情万种水涛沟

绵山素有“无岩不奇,无寺不古,无洞不幽,无水不秀”之说,水是绵山自然景观中的魅力之源。

绵水也叫石桐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北流经石桐寺”,石桐水因此得名。绵山在山体的发育中形成了许多溶孔、溶洞和地下河,它们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飞瀑流泉的地下水系,于是就形成了蜂房泉、龙池、虎泉等30余处泉水,汇聚喷涌着五龙瀑、水帘洞、天源瀑等20余处瀑布。在海拔2000米高的山岩上,还有璀璨夺目、清澈如镜的五龙躔“井泉”,令人称奇叫绝。

绵山秀色,首推水涛沟。水涛沟中,有大大小小120余处瀑布,喷珠吐玉,异彩缤纷,成为我国北方最集中的瀑布景观区。在水涛沟,人们宛如在画中游。奇瀑、苍岩、古道、怪石,绿树、山花、野草、飞禽,这些看似寻常的景物,却在水涛沟神奇地组合成令人惊叹的美。这种美是纯粹的、一尘不染的,置身其中,宛若梦境。迂回曲折的十里仙谷,瀑布多,景点亦多,从说法台算起,五龙峰、舍身岩、石桐寺、五龙潭、仙童坐龟、二龙戏水、碧溪垂钓、牛角挂书、恐龙群、知章醉酒、七星仙、五龙飞瀑、群仙拜月、莲花峰、水帘洞……30余处景点与众多瀑布溪流把水涛沟装扮成一幅浓妆淡抹的靓丽画卷。

沟前说法台形似香炉,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环绕于石桐水中。夏秋季节常有彩虹升起,景色如诗如画。相传,与说法台遥遥相对的是五龙变幻而成的五龙峰。五龙潭是一个占地20亩(约1.33公顷)的深潭,是五龙常来戏水的地方。

穿过小石桥,前方林木蔽日,峡谷嶙峋,只见淙淙泉水中的一方巨石上立着一尊灵气活现的雕像,雕像旁的石壁上还留存诗文:“别离江南岁月多,绵山修真消劫磨,常见门前涛沟水,不思它山镜湖波。”此处便是有名的“知章醉酒”景点。

唐代诗人贺知章,性格旷达,号称“饮中八仙”。贺知章大器晚成,36岁方中进士,直至60岁仍为太常博士。他目睹武后临朝前后的宫廷情况,对介子推崇敬之至。60岁时他曾攀铁索岭铁索登绵山顶峰,80岁时任太子宾客和秘书监的贺知章二上绵山,当他来到抱腹岩时,触景生情,想到20年前曾在此攀云梯、游仙境、听水涛沟涧水潺鸣的情景,又题诗一首:“一别廿余载,此情思弥潺。不言生涯志,蹉跎路所艰。八十余数年,发丝心尚殷。”而前一首壁上诗则是第一次游绵山时所作。

水涛沟不仅故事美、人文美,自然风光更美。

水涛沟是夹在两山中的一条仙沟,从沟中向上望去,左右两边群峰剑耸,列嶂崔嵬,树挽千峰,山似蓬莱。沟内九曲回绕,环珮铮鸣,泉轰万壑,景如阆苑。

水涛沟的美不是一成不变的。春天,水涛沟是绿色的;夏天,水涛沟是烟雨朦胧的;秋天,水涛沟是五彩缤纷的;冬天,水涛沟是银装素裹的。四季不论如何变幻,水涛沟给人的感觉只有美。特别是进入酷热难耐的盛夏,来绵山游览水涛沟是首选。水涛沟的潺潺流水沁人心田,涛声、溪声和泉流汇成的美妙乐章会使你一路欢歌,笑语绵长。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瀑布流泉又属风景照的经典选材。飞流激荡的绰约风姿,珠帘如练的奇妙倩影,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举起相机拍个不停。此时,一切烦恼都会被清冽的泉水洗净,一身的疲惫也会在水的荡涤中消散。

瀑布是水涛沟的主角。在沿途影影绰绰的藤桥、木屋、石桌和石凳的映衬下,一处处重重叠叠、洁白如雪的瀑布湍湍而下,犹如一串串熠熠生辉的碧玉镶嵌在这十里深山仙谷之中。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有的如二龙嬉水,有的如珠帘叠翠,有的如雪涌珍珠,有的如白练飞空,一派活脱脱的自然本色。

五龙瀑是水涛沟瀑布群中最为靓丽的画卷,也是绵山避暑消夏的最佳去处。五龙瀑位于岩沟南侧,两边是悬崖峭壁,四周林木茂密,怪石嶙峋,山花含嫣。当你沿着涧水喧闹、空谷鸟鸣的山涧行进至峰回路转处,突然有一道瀑布如神龙布雨般喷薄而出,从数十米宽、80多米高的半山腰飞流直下,在高与天齐、苍茫峥嵘的巨崖上宛如白练、屏风,又似抖擞的长幔,激昂跌宕,奔腾不息。抬头仰望,瀑布高悬处有五个高昂的龙头,瀑布正从这五龙龙口喷出,汇聚狂泻,如泼雪,似抛玉,水雾朦胧,轰鸣不已,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当它接近地面时又突然左折,形成一道宽10米左右的瀑练,游人不时穿梭于瀑练幕墙之中,或掬水嬉戏,或摄影留念,情趣盎然,甚是欢畅。有诗云:“忽如金缕断,珠玑落玉盘,烦暑消三伏,消虚拱万灵。”

更为有趣神奇的是,水涛沟尽头还有一处如同《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猴子、猴孙们居住的水帘洞。当你穿过山崖边的10米悬桥,便可看到一道宽阔的水帘从洞顶淅淅沥沥地飞出,扣岩壁小心攀援,就可进入这个能容纳三四十人的洞府。从洞内隔着水帘向外看,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一种扑朔迷离的梦幻感,让人仿佛真的到了花果山水帘洞。

水涛沟瀑布群多如星星,美如倩女。为此,绵山人为它们起了许多美轮美奂的名字。如“莲花瀑”“鸳鸯瀑”“神龟瀑”“紫气东来瀑”“日月同辉瀑”等,这些与神话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吉祥故事,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谷之幽

幽深险绝栖贤谷

如果说,千回百转、喷珠吐玉、白练悬空的水涛沟让绵山在中国北方的风景名胜中占尽了风流,那么,另一泉流如注、沟谷幽深、怪石嶙峋、仙气缥缈的九曲峡谷——栖贤谷,又为绵山增添了神秘迷人的童话色彩。

栖贤谷是一条蜿蜒而上、状如九曲一线天的峡谷。两岸巨石怪诞,石光苔滑;谷底溪流淙淙,空谷传声。谷中架有数千米的铁索云梯,岩壁上楔有梅花桩石梯、踏步,游人步入栖贤谷须攀登数架浮桥式悬梯和百余个蘑菇状踏步或长方形钢梯方能通过。当年介子推母子曾在此栖身,并经这里到达归隐地鱼龟山,所以,此谷便被命名为栖贤谷。

栖贤谷景区位于介公岭的西侧,它与介公岭景区共同组成的旅游循环圈,是绵山旅游景区开发的新亮点。来到栖贤谷广场,一处精美的高山园林景观展现在你面前——

这是由一池活水、几座亭台楼阁组合而成的一座小型园林。当瀑布、溪流从栖贤谷口奔腾而下,注入这莲花盛开的莲叶湖后,整座园林的建筑在湖水的映衬下便活了起来。沿九曲回环的小石桥踏过石拱券桥后,就来到了有水榭长廊陪衬的“封侯亭”。“封侯亭”是当年文彦博宣旨诰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时所建,构思巧妙,工艺精湛,具有皇家园林的气象。亭内有宋神宗的圣旨碑刻,弥足珍贵。亭下莲叶湖上,曲水环绕,彩蝶纷飞,正是一处品茗豪饮、题诗吟赋、潭中赏月、思贤怀古的幽静之处。过莲叶湖北岸的“集贤亭”,便是书有“棲贤谷”三个大字的砌石山门。穿山门,过“迎贤坊”,幽深险绝的探秘游便开始了。

当你迈着矫健轻盈的步伐踏上架设在激流湍急上的悬梯时,好像又回到了喜欢顽皮嬉戏的青少年时代。悬梯颤悠着,身体在空中如同打秋千一般左摇右摆,一步三晃。澎湃汹涌的瀑布在脚下喷涌着浪花,飞泉不时没过脚面。攀登数十步就得停下来稳定一下悬在胸口怦怦跳动的心。举目望去,两岸陡峭的山岩壁立着,峡谷越来越窄,仿佛把你引入了时光的隧道。

栖贤谷是绵山古老神奇的例证。据地质专家和考古学者论证,此谷早在25亿年前生成,狭长的深沟和沟中千奇百怪的天然大理石,正是水流亿万年间冲刷浸润的结果。栖贤谷的奇崛也表现在这些石头上。

沧海桑田,水滴石穿。大自然鬼斧神工,变幻莫测,它用亿万年的时间把这里雕凿得峰怪石异,精美绝伦。于是,后人便把这些奇美的石头赋予各种好听的名字,并把曲折的峡谷按交响乐章般依次排列并称之为“九曲之奇”:第一曲“月芽峰”;第二曲“葫芦峰”;第三曲“罗汉峰”;第四曲“骆驼峰”;第五曲“兔耳峰”;第六曲“双龙峰”;第七曲“金蟾望月峰”;第八曲“龟猴朝圣峰”;第九曲“仙人揽胜峰”。观赏品味这依次排开、栩栩如生的奇峰异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你既需要用心去攀登,用眼去寻觅,还需要用耳去聆听,用脑去描绘。没有一种孩子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细腻感情,没有排除了市俗观念的好奇童心,你是不会对这些产生兴趣,更不会在攀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的。

栖贤谷是幽深险绝的。愈往前走,沟愈狭窄,路越难走,光线和色彩的阴暗,弥漫着一种苍凉、古朴的气氛。在几处转弯处,悬梯与插入岩壁的钢踏步交替着,要往前走,就得穿梭跳跃于二者之间。这时需要的不仅是灵活,更需要勇气。

栖贤谷不仅古老神奇,幽深险绝,它也是深度旅游的绝佳之处,能给人带来欢乐、刺激,让人身心放松。奔腾的泉流,嵯峨的怪石,悠悠的悬梯,碧绿的松柏,这些都没有人工斧凿和精心设计的印记,是自然、是历史、是空间,原汁原味,悠远绵长。

当你在幽深的峡谷中与石头对话,在艰险的攀登中寻求刺激和乐趣时,奇谷怪石的前方逐渐明亮了起来。再向前走,就是狭谷的出口处。无限风光在险峰。从幽深险绝的山谷中走出,仿佛全世界的阳光一下子全部涌入你的胸怀。

倘若在春季,如蛟龙出海般走出仙谷的你,还会见到岩壁上生长的奇花异草。世上所有的花园都建在平地上,唯有绵山栖贤谷处的“壁上园”会让你目睹悬在石壁上花草的奇妙景观。更有趣的是,“壁上园”的下方谷内虽说看不到什么花草,却有各种各样的彩蝶纷飞,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纷飞的彩蝶在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到此集聚,相传是为迎接介子推母子进谷留下的“习俗”。这个名叫“蝴蝶窝”的地方与稀奇罕见的“壁上园”可以说是栖贤谷奇妙险绝的又一佐证。

绵山古老而又神奇,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有一串永远解不开的谜。思先人而登绵山,登绵山而忆先人。千百年的时间,使得起源于此的清明节源远流长。

--------------------------------------------------------------------------------

本期人文读本参考书籍:晋中历史文化丛书名胜卷《山川揽胜》,《绵山》(王融亮,郭生辉,苏长生编著),《绵山风光》(李国光编著),《古老神奇的绵山》,文章内容有增减,由李娟整理,图片由程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