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县区>寿阳

文化寿阳(下)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4-17

李 淳

(三) 寿阳的根祖文化

寿阳县与阳曲县交界处有阪泉山(阪泉山在哪里历来多有争议)。传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山,结果是黄帝打败了炎帝。而后黄帝与炎帝联盟,打败了蚩尤,蚩尤逃到中国的西南方(即云南、贵州一带)。《大戴礼·五帝德》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邑,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后,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寿阳的爱社傩(nuó,古代驱赶疫鬼的一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一种舞蹈)舞发源于远古时期黄河流域中部,是极为古老而原始的民间舞蹈形式。它借助鬼傩的形式专门表现黄帝大战蚩尤的创世传说,表现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神鬼崇拜中的鬼图腾,以及中华民族勇于斗争、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精神。

寿阳爱社傩舞。在仅仅流传于寿阳一地的爱社傩舞中,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命令将士们装扮成二十四家“魂头鬼”迷惑蚩尤,攻占了蚩尤城。传统的爱社表演由24人组成,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城郭形两边助阵。表演程序分为武势(基本动作,表现战前准备)、倒上墙(摆阵对垒)、直墙(队形变蛇蜕皮)、小场(攻城失败,重新布阵)、过关(脱靴偷袭,越城夺旗)、耍桌(攻城胜利,百姓沿街犒赏)等。整个演出约50分钟,主要用于为轩辕黄帝过生日、祭祀、祈雨等。《寿阳县志》载,每年阴历7月13日(轩辕黄帝生日),爱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爱社是唯一被允许进入庙内表演的社火,其他社火节目只能在庙外表演。因此,“爱社”可理解为“轩辕黄帝最喜爱的社火”。爱社傩舞鬼脸面具制作精湛、面目狰狞、种类多样,被认为是一种鬼图腾的原始崇拜。汉代以后,爱社傩舞有一部分演变为蚩尤戏或角抵戏,但作为爱社的鬼傩却以原始形式在寿阳传承下来。据说黄帝以鬼饰面具作战获胜,后世子民们便把对黄帝的崇拜转为对鬼的崇拜,以至成为一种鬼图腾。这也说明,从狩猎文明的“神鬼图腾”演变为农耕文明的“动物图腾”,是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

对爱社傩舞,从1983年起,寿阳县开始建档、录像、提交“中国傩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每年在县城调演;2005年重新组织排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2008年9月,爱社傩舞为美国、巴西、俄罗斯、伊朗等20多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曲学院和中国傩戏学会等知名院校、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的“中外民间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场演出。

2009年,《寿阳爱社》联合安徽、云南、贵州等全国八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以来,多次参加中国社火节、中国清明寒食节、中国中部博览会、中国寿阳福寿文化旅游节等现场表演。

寿阳县傩舞“爱社”艺术节。寿阳爱社傩舞已成为闻名中外、展现中国根祖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寿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分别列入省、市、县级的传统舞蹈9项,民间文学4项,传统音乐3项,曲艺2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传统美术10项,传统技艺18项,民俗8项。这些项目都有代表性传承人,可保证其世代传承,绵延不绝。

(四)寿阳的长寿文化

寿阳因在寿水(今白马河)之阳而得名。名副其实,寿阳确实是长寿之乡。

在寿阳圣佛山、神福山、鹿泉山、长寿山等地发现了“寿星洞”“寿星桥”“寿星泉”“寿星飞仙石”等文化遗存。县境内有许多关于老寿星的传说和实物资料。它们承载着一个个传奇的神话故事。

传说寿星生于寿阳,后来又在寿阳飞天成仙。黄岭村是老寿星的出生地,传说老寿星受玉帝的委托降生到这里填堵黄岭壑。黄岭壑是群山环抱的寿阳唯一的大沟壑,它直通西北方的阳曲县,导致西北风源源吹入。因为寿星的母亲受不了怀胎的煎熬,提前生下了他,早产儿力气不足,最终没有把黄岭壑填平,至今留下了一个大口子,使寿阳变成了“春晚无花秋早霜”的“冷寿阳”。有关老寿星堵黄岭壑、二郎担山赶太阳、寿星帮大禹治水等传说,承载了寿阳人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和对丰衣足食、生活安康的期盼。冠以“寿星”的河、槐、洞、泉、寺、钟(如寿星河等)的文化遗存,也反映了寿阳人对健康是福、生命无价的高度认同。

传说与遗迹同在。寿阳县西北边的圣佛山、鹿泉山供奉的主神就是老寿星;松塔镇长岭村北的长寿山,老寿星曾在此修炼、养生,山上建有寿仙宫。据说老寿星在成仙上天时想给家乡寿阳人民留点血脉,便掰下一个脚趾种到了大地上,脚趾即成为寿阳的尖山。

2009年3月,《老寿星传说》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阳人民普遍勤劳善良,胸襟开阔,能做到“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加之丰衣足食,所以全县平均寿命达80岁,高于山西省2020年平均寿命77.91岁的水平。这与寿阳的长寿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寿阳的饮食文化

寿阳对饮食比较讲究。单从太原市各大饭店、宾馆的大厨多为寿阳人就可见一斑。

在本文前边讲过,祁韵士移植新疆回回菜到寿阳改名茴子白而后传遍中原及全国。“寿阳茴子白,好吃又补钙”成为民谚。此外,寿阳还有不少著名的食材和食品及杰出的制作工艺。下面列举几种。

豆腐干。寿阳冬寒夏凉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土质,生产出本地优质的大青豆,加上独特的深层地下水,施以传统的制作工艺,成就了著名特产:寿阳豆腐、豆腐干。其制作历史悠久,生产遍及乡村集镇。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名气。因其原料大豆和水特别好,又有非常独特的制作工艺,使豆腐及豆腐干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低糖微咸、口感细腻、味感清香,很受人们喜爱。2017年,寿阳豆腐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11月,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寿阳豆腐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油柿子。传说老寿星最爱吃油柿子,所以油柿子便成了寿阳人祭祀老寿星最上等的食品。它也是长寿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它还牵系着民间庙会、“寿星会”,以及过“百日”“百寿衣”“吃寿山”“做寿”等民俗活动,成为中华民族“寿”文化的重要内容。

1984年,油柿子及其传说被纳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2011年6月,寿阳油柿子技艺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食。著名的寿阳小吃茶食,三四厘米厚,状如酥皮月饼的包馅点心,香甜可口,馅厚而不腻,为甜食中之佳品。百姓自己会做,在婚嫁喜庆之时,作为待客和馈赠的礼品,也是祭祖、祭祀的供品。

相传唐长庆三年(823年),时任刑部侍郎的大文豪韩愈受命离京公干,途经寿阳地界时已是夜幕降临,就到太安驿(在寿阳县,亦称寿阳驿)歇息。一路长途跋涉,韩愈饥渴交加,驿丞和厨师未见过这么大的官员,一时想不出做什么吃的为好。厨师急中生智,把中午烙饼剩下的面擀开,包上糖,用鏊精心烤制后给韩愈吃。韩愈吃着可口,问这是什么点心,驿丞称:“这是专门为大人饮茶而制。”韩愈脱口说:“噢,是茶食。”大加赞赏,并留诗一首。韩愈返京后,思此美食,常调寿阳厨人入京,并向皇上和百官荐食。于是茶食成了供品,岁岁进奉,经过千年的演进和改变,“韩愈茶食”已名闻遐迩。2017年10月,寿阳茶食技艺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马家老醋工艺,猪头肉、红烧饼等的制作工艺,都很有特色,已成为当地的名牌产品。

(六)寿阳的寺庙文化

寿阳有不少寺庙宫观建筑,如有名的轩辕黄帝庙等。此外,还有三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

普光寺,位于寿阳县西洛镇白道村,是一处规模较小、时代较早的佛教寺院,以精美的明代壁画闻名。

该寺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布局规整,中轴线对称,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戏台(后带抱厦)、钟鼓楼、东西厢房、东西配殿、正殿、东西院厢房、东西耳房,占地面积1111.43平方米,其中正殿为宋代建筑,其他为明清时期建筑。正殿面积182平方米,三间,通面阔12.92米,通进深14.1米,进深大于面阔,布局罕见。在建筑结构、形制和用材上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符合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制。内壁壁画共三层,中间一层为明代所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普光寺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6年,普光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建于素有莲花之称的五峰山中心,距寿阳县城30公里。五峰山即石龙山、要罗山、风神山、庙圪顶山、龙池山五峰之总称,现为风景名胜旅游区。龙泉寺可谓“莲花”之“蕊心”。

龙泉寺初建于唐代,经历代重修,至明代万历年间成为现在的规模,距今约400年历史。因寺内有天然清泉而得名龙池寺,后传成龙泉寺。该寺的结构与设计均为经典之作。明末清初名人傅山曾在这里住过六年,并在此养病、出家为道,还留下一通狂草诗碑。该碑现存于县文物馆,笔走龙蛇,可谓一绝。

史载:“甲申(1644年)国变(指清军入主中原),十月太原城陷。是年秋,傅山先生奉母避难于寿阳五峰山。弃黄冠,着道袍,师事郭还阳,道号‘真山’。五峰山乃先生出家之地也。”

《五峰山草书碑》立于寿阳龙泉寺,1980年翻刻于太原,为清人刘霏摹勒。此草书乃傅山先生代表作。欧阳中石跋文云:“青主(傅山之字)草法,发小王、过庭、怀素、庭坚、两蔡及有明诸家之极,而后尚无出其右者。”沈鹏跋文云:“此青主先生晚年神来之笔也。笔法桀骜不驯而多变,结体神鬼莫测而气贯。……一纸悬壁,恍见其人,可读、可观、亦可喜也。”此外,还有林鹏、廖静文、姚奠中、杨臣彬等先后的题跋,均认为此作不但是书法史上的不朽典范,而且还是一篇绝妙的论书法的好诗、一篇诗书合璧的佳构。

他还在这里为乡民治病。相传寺内曾住过一个道士,能以符灰为人疗疾。寺因人贵。现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依山而上,建筑多达七级梯层,由下仰视,如连绵的七层楼阁,非常壮观。在山西寺院中,是我仅见的一处。

如今的五峰山景区,占地200余亩,其中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再配以龙泉寺、凌泾塔、碑林祠、水神堂、三官殿等人文景观,可谓风景宜人、引人入胜。寺院周边皆是森林,有关部门为避免森林火灾而关闭寺院,笔者建议妥善处理保林与开放寺院的关系。

福田寺,位于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又称福田院,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六椽栿(fú,房梁上附加的小木头)对前搭牵用三柱,斗拱五铺作双下昂,重拱计心造。

福田寺始建于唐代,据碑文记载,金贞佑年间(1213年-1217年)毁于兵火。1333年重建,元代和清代多次重修。寺院坐北朝南,一进院落,现存大小殿宇14间,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沿中轴线对称布局,有正殿、过殿、东西配殿。正殿建筑面积162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七椽三间,间宽相等,悬山顶,坡度较陡,屋脊以琉璃瓦装饰。西殿为元代遗构。过殿为寺门入口,面阔三间,明代建筑。东西配殿面阔各四间,较为罕见,根据结构特征推断为明代建筑,琉璃瓦饰屋面。正殿存碑“刀村福田院创建正殿碑记”一通。现福田寺是有确切纪年的元代建筑,建筑物在结构和用材上都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特点,是保存较好的元代建筑精品。寺亦以此闻名。

(七)寿阳传统村落文化

寿阳有许多像祁县乔家大院一样的传统民居院落,一般两三进院,每进院都是四合院。如能修缮一下,可以作为旅游景点。这里介绍两个特殊的村落南东村和下洲村。

南东村,地处潇河南岸,归寿阳县西洛镇所辖。该村位于镇中心靠南位置,由原来的南东村、侯家沟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221户、678人,耕地面积2000亩。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可种植各种农作物。

南东村中心和外围拥有明代以来庙宇建筑9处,现存清代民居院落93处,还有三官庙、古戏台、五佛殿等建筑。2016年12月,南东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月,该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南东村有地下院20多处,呈八卦形布局,分布在北斗七星状的街道上,更为奇特的是,地下院旁一般都有一处布局讲究的地上院,为典型的山西晋中地区传统村落布局形式。

“看去不见村,入村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句话形容的就是这里的古老民居——地下院,也称“地窨院”“天井院”“地坑院”“圪洞院”。这种院子从地面挖下去,成四方形圪洞,在四面挖窑洞,建成住房,形成院落,再向东南方向修长坡台阶走出地上,坡阶长的达二三十米,出口处建一门楼——远望只见门楼孤立,不见后面有院落。院顶周围地面是空旷的场地,可用来摊晒粮食、堆放柴草。院内掘有渗水井,用来积蓄雨水,避免雨天院内积水,还挖有旱井,用于排放生活污水。圪洞院冬暖夏凉,窑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至20摄氏度。这一人文景观主要分布在山西的西南部、河南和陕西的部分山区,但像南东村这样在平地造圪洞院,还是很少见的。因此,它成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村里有个不大的三官庙,庙内有东耳房。房中有两通古碑,分别镶嵌在东西两面墙上。上面的字似曾相识,却不认识。这两块“天书”古碑名扬天下,字义待人破解。

下洲村。寿阳县宗艾镇下洲村刚刚申报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名从北魏夏州而来。该村创建于北魏正光二年(521年)之前,距今已经有1490余年历史,清代寿阳十大财主中的聂、阎两家就出自这里。下洲村位于双凤山脚下。双凤山,在寿阳北境,距县城20公里,因两峰对峙如凤,故名双凤山。山坳有黑龙、白龙二泉,常年不溢不涸。双凤山与县城朝阳阁遥遥相望,故有“双凤朝阳”之说,为寿阳八景之首。每到春夏之交,松林掩映中,双凤山花开似海,红白相映,蜂蝶飞舞,花香袭人。全村现有耕地1万余亩,人口892户、2098人。

下洲村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商农并举的产业型发展村庄,清末时期经济就很发达。它的古建筑在寿阳可谓首屈一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下洲村村民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奔小康,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可喜成绩。

在农业产业上,依靠科学种田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投资650万元实施了下洲村设施农业观光采摘园区项目,建成了50个新型日光拱棚、17个设施温室大棚,采用“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经营,新增就业岗位40余个,收入3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23年,下洲村投资85.5万元,实施了文旅乡村建设项目,改造醋坊、蜂蜜坊、酒坊、烧饼铺等小作坊4处,完善了村内旅游标识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该村每年都会举办杏花节、采摘节、美食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以节为媒带动下洲村乡村旅游发展,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

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以来,该村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了全村上下水管网改造、整村厕所改造、整村绿化、垃圾不落地等工程,使下洲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

山西省文物工作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在下洲村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雕刻精美、造型独特的清代门楼,为两柱券式门。檐下雕仿木构斗拱、垂花柱、镂空雀替,屋顶为歇山式。门楣上方正中雕匾一方,镌“纳福林”三字,落款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券门两侧施影壁。整座建筑雕刻内容以“寿”字为主题,辅以“葡萄”“桃”“葫芦”“竹子”等图案,砖雕背景为云纹、回纹。门楼建筑面积18平方米。

“纳福林”门楼的雕刻寓意深刻。屋脊正中的葡萄,意为“葡萄百子”;拱眼壁中的蝙蝠围着一个寿字谐“福寿延年”;门楣上的葫芦谐“福禄”;雀替上的云纹象征“祥和”;柱底石上的麒麟为送子神兽;两侧影壁的梅、兰、竹、菊比喻“春、夏、秋、冬”;竹节又象征“平安”;连锁状的回纹符号象征“富贵无尽头”等等。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谐音、隐喻、符号用砖雕的形式表达了下洲人的美好愿望。

(八)山川形胜和旱作农业

除其他名山外,寿阳方山特别值得一记。

方山,是寿阳县的名山,总面积3580.3公顷,其中森林公园风景旅游区面积1125公顷。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每到春夏秋三季,地面红绿相映,空中飞云而过,云雾弥漫,极目远望,好似人间仙境。

方山,因其四面之山成正方形而得名。其主峰形似蝙蝠,又因清嘉庆年间,方山有断碣出土,上书“神蝠”字样,为晋时遗物,因而大学士祁寯藻榜书“神蝠”大字,立石于方山,故又名“神蝠山”。方山主峰海拔1532米,峰顶坦地面积达28000平方米,为北方山脉所罕见,俗称“神坪金顶”。

方山的寺院自唐代李氏皇族分支李通玄修道而兴,现在尚存他修缮的石洞。从山下向上看,它屹立在高高的山壁之上,可望而不可即。他还在山下修了两个寺院。现在方山上还有纪念李通玄的石碑。

李通玄(635年-730年),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系李唐王室后裔。他博览群书,专攻内典,在遍寻四十华严诸家注疏,研习晋译《华严》过程中,深感“经文浩博,义疏多家”,遂决定另辟蹊径。时适八十卷《华严新译》现世,他便以之为主体,重新阐释华严义学,撰成四十卷《新华严经论》。此后,他迁隐方山,凿岩为龛居之,以柏树叶和枣做成铜钱大小的饼,每天吃七枚,时人称他为枣柏大士。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卒于方山。其著作在佛教文化史上起到重大的作用。之后法宏、宗政、衲云等禅师步其后尘而来,鼎盛于明清时期。

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峻、林幽、石奇、泉清,风光秀美;寺观、庙堂、楼阁、碑碣,景观瑰丽,实乃旅游、度假、避暑、疗养,娱乐之胜地。

(九)寿阳农耕文化

寿阳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祁寯藻所著的《马首农言》就是农耕文化的结晶,其内容、意义见前述。

寿阳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拥有115万亩耕地,粮食产量近8亿斤,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全省杂粮生产先进县;农耕历史文化深厚,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农耕传统世代流传,厚土重农情怀赓续绵延;农业科技基础雄厚,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寿阳站扎根寿阳30余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北方旱作农业科研领域居于领先位置。

晋中作为典型旱作农业区,旱地面积占总耕地的65%以上。借农科院寿阳站试验站之力,积极打造寿阳、榆次、太谷“一县两区”有机旱作“黄金轴”,建设农高区、农大、农科院、神农集团“四农合一”有机旱作“科创带”。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的示范引领下,有机旱作农业等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投入运行,太谷、寿阳、榆次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园)获批,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达31.1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亿公斤以上,有机旱作正成为晋中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是寿阳农业由“大”转“强”,实现高质量转型、现代化发展的出路所在。

示范区以建设“华北有机旱作农业之芯”为总定位,以玉米绿色循环产业链和城郊特优农产直供链为方向,创新经营体系、建设示范园区、集成推广技术、辐射带动农户,推动“藏粮于地”走向“藏粮于技”,努力为全国旱作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蹚出新路。围绕“一圈四区”总布局,推进“两片十二园”建设,包括路北、路南两个有机旱作示范片和稳粮高产、节水灌溉、减量增效、杂交育种、数字农业、种养结合、纂木小米、智慧梨园、设施农业、农旅融合、农产物流等12个园区,通过实施稳粮保供示范引领工程、设施装备提档升级工程、有机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引领工程、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工程、绿色发展示范引领工程、主体培育与机制创新工程等六大工程共计27个重点项目,着力构建高质量的有机旱作农业体系。

寿阳县委、县政府将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列为全县“一号工程”,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实施专门班子主抓,出台支持示范区创建专项政策和人才激励办法,确保每年投入1.5亿元,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提供组织保证和资金保证。与此同时,还将开展种粮“单产王”“高产王”竞赛,奖励种田有技术、能丰产的大户;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拓展国家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创建成果,积极争取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力争2025年建成全省产粮第一县,实现寿阳农民人均产粮上万斤的目标。

物阜民康,欣逢良辰美景;风和日丽,喜看如画江山。笔者今春寿阳之行,蒙县领导热情关照,游历了寿阳名胜古迹及名山大川,接触了寿阳的干部群众,领略了“云卷千峰集,风驰万壑开”的山川美景,激发了“泱泱大国江山丽,浩浩豪情云路遥”的爱国主义情怀。真切地感受到寿阳是气候虽冷而民众热情,弘扬传统文化而能守正创新,既谋一域一时而又能虑全局与长远,建立盛德大业而能谦虚谨慎。感谢寿阳县领导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在挖掘、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化人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他们在打造“文化寿阳”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也希望他们再接再厉,更上层楼。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欲兴其地(国、省、县等),先兴其史。必须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和规模器度,才能重视和践行文化兴县、兴市、兴省的目标。笔者建议寿阳县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阳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后者对前者又会产生巨大反作用的规律,寿阳文化必将进一步引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快速发展。愿寿阳文化根深叶茂,茁壮成长;愿“文化寿阳”海阔天空,前途无量!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原常务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24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