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融媒

双减时代,校园生活的N种打开方式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5-08

校园,是孩子成长、收获知识、开蒙启智的地方。

怎么把校园变得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呢?连日来,记者了解到,“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各中小学校积极行动,在课后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拓展课后服务空间和渠道,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让校园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也让广大家长体会到“有课后服务真好!”

4月26日,在榆次区羊毫街小学风雨操场,五年级戏剧活动队学生正在跟随教师学习戏剧技艺——水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们不仅张口就能唱一出戏,水袖也舞得有模有样,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文艺展演活动,收获一片点赞声。

在该校劳动实践基地,几名学生围在一个种植箱前观察。该校副校长宋雅萍说,学校于去年9月份开设中医班,由退休医生乔彩云义务为学生传授中医药知识,并专门做了一些种植箱种上芍药、金银花等药苗,由每班学生认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领进中医药文化大门,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戏剧班、中医班是该校课后服务课程的缩影。宋雅萍介绍说,羊毫街小学将做好课后服务作为发展学校特色教育和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下午课后服务时间,一节课开展个性活动课程,开设足球、篮球、戏剧、舞蹈、器乐、鲁班锁、中医、剪纸、葫芦画等特色及非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另一节课开展共享作业课程,由学生完成当日的学科作业,教师跟踪辅导。为了保障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作业,每天由学校通过年级组统一作业量,班主任统筹各学科作业量,从源头上做好管控。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灵石四中在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推动“五育融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后服务道路,2022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山西省课后延时服务孵化基地”。

“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为晚6点至8点,内容分两块,1个小时为作业时间,1个小时开展兴趣活动课。”灵石四中校长郭剑锋介绍说。他用12个字总结了学校的作业策略,即 “统筹、公示、限科、定时、分层、指导”,具体来说,就是每日限定2至3个科目布置作业,作业时间为1个小时,将学生按照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分层,作业在数量和难度上有明显区别,每日作业由各年级学科组提交后,由教导处统筹审核,年级公示。在这1个小时内,45分钟为写作业时间,15分钟由教师针对学生不会的内容进行讲解。

郭剑锋说:“此举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控制学生作业量和作业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就基本完成本科目当天的作业,并且通过教师的指导,消化掉当天的知识,既确保作业数量,又达到预定学习成效。”

“双减”政策的落实,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参加项目学习活动。该校项目学习活动分为诗词创作、书法、太极扇、朗读、彩绘、合唱6个小组,其中,诗词创作、书法、太极扇分别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行授课,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份开学以来,该校针对初一年级学生,开展以“胸怀拳拳赤子心、畅想殷殷家国情”为主题的语文项目学习,把语文知识与音乐知识充分融合,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唱爱国歌、写爱国诗、读爱国文,在潜移默化中深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两所学校的课后服务做法,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灵石四中学生王浩博说:“作业量减少了,兴趣活动增加了,我们的学校生活更丰富、更快乐了。”羊毫街小学学生赵辰羽说:“晋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我很喜欢晋剧,我想把它传承下去,在老师的鼓励和耐心教导下,我的动作越来越标准,我也越来越有自信。”

晋中日报·晚报版

记者 闫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