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绿水青山织锦绣 美丽晋中满目新

——写在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6-05

世界环境日志愿服务活动

世界环境日志愿服务活动

风景宜人的榆次田家湾水库

环保小卫士

冲洗路面

左权县太行山风貌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新环保法规定的环境日,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以“绿”作笔,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地开始,厚植生态底色,倾力绘就美丽晋中画卷。

植绿护绿

厚植生态底色

夏日的晋中,太行山上,成片绿林掩映在巍峨雄壮的群山间;汾河岸畔,环城绿道与清清河水遥相呼应;城市街头,绿色植被与城市街道相融相生,扮靓我们的家园。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植绿护绿,让晋中大地国土披绿、山川锦绣、环境优美。

植绿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我市持续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平均每年完成造林35万亩以上、四旁植树1000万株;建成森林公园24处、湿地公园1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林业生态县6个,为全市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特别是2023年,全市上下紧紧锚定功能林业、景观林业、富民林业、康养林业、城郊林业等“五个林业”,共争取国、省林草项目资金4.2亿元,全年完成新造林46.8万亩,市级目标任务完成率156%;植树1834万株。2023年度省级林长制考核全省排名第三,迈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坚实步伐。

“晋商公园的月季、莲花先后开放,非常美!”“小公园建在家门口,出来遛弯很方便。”“骑行环城绿道,与绿水青山相伴”“生活在这座城市,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春夏季节,行走在我市各公园、绿地,总能看到出来遛弯的群众,总能听到大家这样的夸赞声,对于我市持续不断的增绿护绿,广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增城市绿地面积87.6万平方米,新增“口袋公园”23个、“小微绿地”40个,新增城市绿道15.57千米。市城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道路绿化达标率达95.88%,林荫路覆盖率达85.75%,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04%。绿色,正在成为晋中浓重的生态底色。

(闫淑娟)

守护净土

建设美丽家园

“每天早晨都会来家附近的小公园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生活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心情都好起来了。”在市城区蕴华街无喧园“口袋公园”健身的市民王保全对记者说。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不仅让越来越多的闲置用地变成了“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更让市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为了有效防控土壤生态环境风险,我市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市生态环境局的严格监管和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要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要落实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的主体责任,各相关单位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督促重点监管单位按照标准完成年度自行监测和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确保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妥善保护。

净土工程,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多年来,我市从严管控焦化、化工等行业中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严禁规划学校、住宅等,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建立全市污染地块名录,要求污染地块未经治理与修复,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由土壤污染责任人或土地使用权人负责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守护一方净土。我市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的保护力度,确保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让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也让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王爱媛)

蓝天白云

映照幸福晋中

缤纷六月,是晋中最美的季节。隔三差五,便会有网友在朋友圈中晒晋中的天空碧空如洗,云卷云舒。这令人欣喜的“晋中蓝”,正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各级各部门重拳治理的生动写照。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为了让蓝天常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印发《晋中市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差异化管控“十五条”》,为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绘制出清晰的路线图。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共同发力,针对大气环境治理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夯基础、保基本,盯重点、攻难点,空气质量各项治理措施扎实推进。

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介绍:“我们聚焦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深度治理和提效升级,以减排限排、提标达标、差异管控为抓手,实行清单化管理、全过程督导、定期调度通报、量化考核的闭环管理机制,促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连日来,我市不少市民发现,多功能路面清洗车“闪亮登场”,成为争当蓝天保卫战的“排头兵”。“前喷+侧冲+后洒”的设计,360度全方位覆盖路面的各个角落,让道路扬尘无处可藏。

“我市将锚定目标,持续发力,重点开展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城市扬尘治理、绿色清洁运输、‘散乱污’排查整治、移动源污染管控等工作,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力守护‘晋中蓝’。”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表示。

优良的空气质量,受益最多的自然是当地群众。在市城区晋商公园,正在锻炼的市民陈俊平告诉记者:“平时我就爱跑步,呼吸新鲜空气,放松锻炼,增强体质。现在空气好了,加入我们跑步队伍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几年,城市的变化非常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条条适宜低碳出行、自然景观良好的步道,让大家觉得锻炼是一种时尚、一种享受。”

(武玲芳)

科技治水

助力碧水长流

清晨,潇河榆次区东赵段碧水如带,河水旁有一个质朴的身影沿着河道缓缓而行,只见她不时停下来或蹲或站,仔细观察水情,这便是吕扬,榆次区东赵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也是潇河榆次区东赵段乡级河长。

沿着河岸行走,吕扬眼睛盯着水面和两岸张望,一路上,她细数着巡河的职责内容:“河岸有垃圾马上进行清理,河面有漂浮物马上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打捞,堤岸绿化、防护网坏了及时联系修复……”

巡河途中,吕扬发现河内有一根断木影响水流,她立即拿出手机拍照,并将其上传到“晋中智慧水利”App中,同时发出“请求立即派员处置”的建议。吕扬一边向记者展示她的巡河轨迹,一边说:“你看,我去了哪里,晋中市河长制数字可视化信息平台上都有实时定位。发现问题上报后,不出两天就有人来处理了。”

基层河湖管护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我市河湖智慧监管。

“2020年起,我市自主研发、创建了河长制数字可视化信息平台。全市111条河流、63座水库、35座淤地坝、11处水文站点等基础信息都能查到。”市水利局河湖长制事务服务部部长刘健登录平台,以祁县的昌源河为例,给记者演示起来。只见昌源河的水库、水文站点、排污口等基础信息和划界数据清晰展示在“一张图”上,沿河监控和健康监测设备实时回传现场画面和水质、水量数据,还可以导入三年前同一位置的卫星影像进行对比。

刘健介绍,在推进河长制改革过程中,该局积极探索用数字化赋能河湖立体化监管有效路径,通过河湖电子数据库、开发水系一张图、移动端App、终端识别等功能建设,实现了河湖立体化监管。(李娟)

垃圾分类

助力低碳发展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5月28日下午,一场“垃圾分类宣传周”志愿服务活动在市民之家门前如火如荼地展开,由市营商环境局干部职工组成的志愿者手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手册》,面带微笑,耐心向每一位过往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与理念。

“您好,这是我们的垃圾分类手册,您可以了解一下如何正确分类垃圾。”志愿者们热情地向前来办事的市民发放手册,并细致讲解着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听了他们的讲解,大家纷纷表示,以前对垃圾分类了解不够深入,现在听了志愿者的讲解,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表示,爱护家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今后将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队伍,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维护周边环境卫生,将文明理念内化于心,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家园的每个角落。

这是一场关于垃圾分类宣传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是我市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周”志愿服务活动的缩影。连日来,我市各单位都在进行类似活动,而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整洁、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美好。

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城市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人们产生的垃圾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早在5月18日上午,我市启动了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为绿色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史俊杰)

绿色出行

融入日常生活

一辆单车、三五好友,穿越城市乡间舒缓身心,驰骋郊野林间欣赏风景。

在晋中,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骑行队伍,并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用镜头、用身心记录和感知这座美丽的城市,用脚步、用车轮丈量幸福美好生活。

亮眼的自行车、齐全的装备,骑行在市城区新建路的张明,崇尚环保、热爱生活,每天坚持骑行20公里,穿梭于大街小巷,享受着骑行带来的惬意。

张明介绍,他平时锻炼身体的时间很少,骑行不用担心堵车,还可以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他感慨地说:“在骑行过程中,看着身边的一草一木,会有很强烈的愉悦感。骑行结束后,生活、工作上的压力都会烟消云散,身心舒畅,如果身体允许,我会一直骑行下去。”

“相比过去,城市里的非机动车道更醒目、更宽了,对骑行来说更加友好。”年过七旬的市民郭保平退休后迷上骑行。这些年,他将城市建设的点滴变化看在眼里。他说,骑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沉浸、深入、健康的方式”去体验、探索一个城市,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骑行队伍也带动低碳、绿色出行,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朝气。

当环保成为时尚,除骑自行车之外,公交车、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等,因其绿色低碳、便捷高效,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首选。

在市城区川流不息的汽车中,细心的市民会发现,现在充电汽车、甲醇汽车悄然多了起来。

“甲醇车动力一点也不比汽油车差,动力续航能力也高于电车,开起来非常舒适。现在,甲醇加注站越来越多,使用甲醇汽车不仅省心,而且还环保。”市民李晓勇说,他曾为买燃油汽车还是甲醇汽车而犹豫不决,经过反复比较,最终买了一辆甲醇汽车。

(张凯鹏)

制图:胡启龙

报眉设计:赵向文

策划:路丽华

统筹:张凯鹏

摄影:杨洋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