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8-12
燕州小镇民宿。
南燕竹村全貌。
“土地托管、有机旱作农业科研示范基地、燕州小镇,这个村亮点挺多。” 8月9日,在寿阳县南燕竹镇南燕竹村,“聚焦高质量 改革看晋中”视听媒体晋中行主题采风活动采风团成员、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午报》栏目记者卫玉照边听村党支部书记贾永珍的介绍,边在本上记录,遇到感兴趣的点,便仔细询问,以此挖掘新闻“富矿”。
南燕竹村是寿阳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农村“三治三建三评”专项行动重点打造的三个“燃爆点”之一,在创建精品示范村的过程中,该村依托农业,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向二产和三产拓展。
“我家29亩农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了,耕种、浇水、除草、打药,就连收和卖都不用我操心,不光玉米产量增加了,而且还能多领收益金,养老不愁了。”南燕竹村村民、82岁的胡来生笑得合不拢嘴。
南燕竹村下辖4个自然村,全村有850户、2058人,8448.45亩耕地。
“耕地面积大,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再加上村里人口外流严重,人口老龄化加剧,‘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问题十分突出。”贾永珍说,正是这些问题逼着他们进行探索。
南燕竹村采取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参与的方式,整合本村及周边农机户成立寿阳县金穗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山西农业大学+供销合作社、金融和保险介入的“5+2”“保底+分红”的模式。通过土地“双层托管”模式,与全村522户村民签订委托协议,整体托管8156亩农户承包地,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承担起“田保姆”的服务职责。
“我们不仅种好了本村的地,还把周围8个村的地都种了,现在已有1200余户农户加入我们,走上了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耕作、市场化经营的现代有机旱作农业路子。”贾永珍介绍,去年全村玉米增产23.7万公斤,每亩合计降低成本209元,户均增收5171元。
今年,南燕竹村抓牢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政策机遇,投资700万元建设玉米烘干厂、仓储厂,在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南燕竹村借助县校合作平台,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玉米产业研究院,打造500亩有机旱作农业科研示范基地,目前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研究院投入使用后,将实现亩均增产40公斤至60公斤、节本增收200元至300元。
三产融合怎么做?经过探索,南燕竹村找到了一条适合本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5月份以来,该村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投资建设燕州小镇现代农业观光园。目前,水系步道、特色民宿和儿童乐园已建成,燕州湖更换湖沙并进行蓄水,荷花池里一片生机,8月10日恢复开园,迎接四方宾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走在燕州小镇现代农业观光园里,脑海中浮现的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小池》。”卫玉照说,“采风期间,我将尽可能地通过镜头,记录南燕竹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取得的丰硕成果,让观众看到乡村振兴给晋中农村带来的新变化,看到晋中高质量发展的魅力。”
记者 闫淑娟
见习记者 崔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