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美味干火烧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5-14

昊然

早些年,在家乡灵石人的食谱里有一种美味主食——干火烧。

相传,古代秦晋官道修建时,征用了大量平民来到工地,昼夜不停地施工。当时,工地有一个名叫冬娃的小伙,由于父亲卧病在床,由他前来做工。青年人正需要大量食物,然而当时交通不便,加上天气多变,工地上粮食运输常常被迫中断。这样导致伙食不但数量少,还常常不能准时,这让冬娃苦不堪言。好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砍柴做饭,加上天生的机灵劲儿,开始琢磨着改善伙食。有一次天降大雨损坏了道路,伙食无法按时送到工地。眼看没有现成的食物,只有小袋面粉,于是冬娃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匀放入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禾。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也去烙,结果吃起酥,闻得香,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干馍馍。后来,这种做法流传到民间,人们逐步对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完善,演变成了更加可口的干火烧。

纯手工制作的干火烧用料讲究,通常选用当地旱垣小麦石磨面粉为主料,以提前预留的干酵母作引子发酵,配上食盐、小茴香等作调料,油要用当地压榨的麻油或菜籽油。手工硬面劲揉,铁鏊文火慢烙,黄土料泥作炉,炭火烘烤。经过“三翻六转”“四烙八烤”,火候均匀,形如菊花,皮色微鼓时即熟。出炉后的干火烧焦黄香酥,麦香、油香、泥香和火香等多重香味扑鼻而来,入口后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

传统的干火烧通常用料为白面面粉、食用油及适量纯碱,温水和面,将和好的面团反复搓揉,然后分成若干小块放入盆内,再过火炒熟,粉碎成末,与经过炒制碾压的小茴香一同搅拌均匀待用。同时,要把小火炉提前烧好,鏊子加热,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了。制作时,将醒好的面块随揉随擀,擀成长方形后,卷入少许茴香食盐末,用手按成长条,在旋转中逐渐拧成圆状,再经过正反两面擀压,即成圆形饼坯。为使热量快速均匀地传递到干火烧内部,还用针锥在饼坯上很有规则地扎些小眼,以达到外酥里嫩之功效。更有细心者,用木梳在饼坯表面轻轻地压制上纵横交错的条纹,使其更加精美耐看,一个干火烧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

饼坯在面案制作成形后,下一道工序就是焙饼。焙饼用的鏊子一定用生铁铸成,传热稳定,受热均匀;焙炉要随时调节火候,把握火色。干火烧焙好后,再移至火道里烘烤,烤熟后用火钳逐个夹出来,晾上一会儿,即可食用。晾好的干火烧可以干吃,也可以切开薄层边缘夹入牛肉、红烧肉、猪头肉等各种肉片,辅以葱花香菜末食用,极具风味。

因为干火烧加入了小茴香和食盐,不仅口感好,吃起来酥脆芳香,而且有温胃祛寒之功效,再加上耐存放、便携带,所以成为家乡人喜爱的上等食品。

在我的记忆中,一般人家在这些时候才去做干火烧:一是孩子小学一年级入学第一天,母亲会早早起来精心制作包着红糖馅儿的“记性干火烧”,放到孩子的新书包里,意喻长了记性,读书会取得好成绩。二是家人出远门或农忙下地时顾不得回家吃饭,家庭主妇会烧好干火烧给带上,作为充饥的干粮。三是家里来了贵客,干火烧作为待客的佳品,再配上热气腾腾的“和和饭”,以示主人对客人的一片热情。四是家里打土窑洞时,主人要给受劳的“土工”往工地送干火烧,表达对“土工”的慰劳之意。

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走过千山万水,无论吃过多少珍馐美味,最难忘的依旧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想起干火烧,就想起了家乡上空飘荡的袅袅炊烟,想起了妈妈被炉火映红的脸庞,想起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