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5-23
许云峰(中)向环卫工人送上热腾腾的桃花面
贴心送元宵
爱心早餐送给孤寡老人
五月的阳光倾洒在榆次区郭家堡乡新付村南街的小巷里,微风轻拂,带来丝丝槐花的甜香,街边小店陆续升起袅袅炊烟,为这街巷添了几分烟火气。
5月21日中午12点,永康桃花面馆里陆续有环卫工人进来吃饭,面馆老板许云峰、郭建梅两口子忙碌地倒热水、上凉菜,把一碗碗冒着热气的桃花面端到环卫工人面前,“大家好好吃,多吃点,不够了再加面加菜!”许云峰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这是永康面馆免费给环卫工人吃面的第11个年头。一家小小面馆,一份郑重承诺。从2015年开始至今,许云峰始终信守承诺:只要环卫工人进店,就能免费吃面。
环卫工李大姐感慨地说:“一大碗桃花面,能吃得好、更吃得饱,我每月工资除掉房贷、贴补家用,所剩无几。以前中午就对付吃点馒头或者自己带饭,哪舍得下馆子,自从小许接待我们以来,只要进店就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面。这碗面让我吃下去的不只是美味,更是一个好人对环卫工人的尊重。”
2015年仲夏,一个炎热的中午,许云峰看到有一位环卫工顶着烈日,满头大汗地在清扫面馆门前的垃圾。那个环卫工年纪挺大,弯腰劳作很是吃力,却一脸安详,看不出任何不满情绪。许云峰说:“那一刻,我的心一阵酸楚,当时我真的体会到做一名环卫工人真不容易啊。”随即他做出决定,向环卫工人免费提供餐饮,“即便我少挣点钱,也想请他们吃一口热乎饭。”
第二天,许云峰攥着新打印的告示牌站在店门口,望着街角正在清扫落叶的几位环卫工,深吸口气快步上前:“大哥、大姐,明天起,中午来我店里吃面吧,不要钱!”环卫工人听后面面相觑,有点不敢相信。许云峰旋即又补了一句,“面管够,菜随便加,钱不要一分。”第一位环卫工犹犹豫豫地推门而入,许云峰忙不迭把热气腾腾的桃花面端上桌,还特意多浇了勺卤肉。看着队友满脸开心大碗吃面、大口喝饮料,其他环卫工人也陆陆续续走了进来。
此后,每天、每顿,许云峰都换着菜肴、变着花样,让每一个进来的环卫工人吃得舒心、吃得踏实。
在时光长河里,爱心的涟漪年复一年荡漾。每年,许云峰与环卫工人都有八场暖心之约:学雷锋日,他带着清甜的梨罐头、脆香的油酥饼、嫩滑的豆腐脑,将敬意传递;元宵节,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裹着团圆的期许;腊八节,香甜的馏米,暖了身心;中秋,月饼与果蔬,饱含质朴关怀;过年时,“八大碗”与米面油,满是家的温馨……他用行动,让爱如潺潺溪流,滋润进环卫工人们的心田。
今年母亲节,许云峰精心准备好香喷喷的烩菜、花卷、油糕、醪糟鸡蛋汤,一顿早餐邀请了40多位环卫工人前来共享。他的善举感染着、影响着、带动着周围人。附近商铺的老板们纷纷加入到爱心行动中来,送来干果、毛巾、手套、酸奶等物资。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大家又一起为这些环卫工人送去了遮阳帽。
5月22日一大早,许云峰又骑着三轮车去进货了。他给记者念叨着:“粽叶、江米、枣,还有玫瑰酱,都要提前准备好!端午节我要给环卫工人做凉糕,食材一定要挑选最好的。”考虑到即将到来的炎热天气,许云峰还特意为环卫工人准备了藿香正气水,为他们贴心消暑。
11年来,许云峰能有如今的坚持和付出,离不开妻子郭建梅的支持。每当有人问起,许云峰总是憨厚地笑着说:“是我婆姨好,一直支持我做好人做好事。”
许云峰的善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内心的善良与担当。他是晋中市义工协会的一名志愿者,从环卫工人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的爱心之路走得很长也很宽。逢年过节,他总会带着慰问品去看望一些家庭困难的人们——给左权县拐儿镇的两位学生资助学费;给经纬厂失独老人陈大娘送去500元;平时看到有困难的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捐出200、300元……这些年来,他帮过多少人,自己都记不清了。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许云峰坦言:“由不得!老想给!咱就是这么一个性格的人,能帮到别人,我也很开心。”他的话质朴而真诚,就像他做的桃花面一样,实在而又暖心。
十一年光阴煮就人间烟火,一碗碗蒸腾着热气的桃花面,盛满许云峰对善意的坚守。无数个晨昏织就大爱篇章,凝聚成穿透岁月的温暖洪流。这位扎根街巷的平凡面馆主人,以质朴的热忱诠释担当,用滚烫的善良点燃希望。
文/记者 路丽华 王爱媛 图/记者 韩雪松
--------------------------------------------------------------------------------
一碗面的文明温度
路丽华 王爱媛
五月的槐花香里,一碗热气腾腾的桃花面,温暖了环卫工人的胃,更温暖了整个社会的良心。永康面馆许云峰夫妇十一年如一日的坚持,看似只是街角面馆里的一件小事,却构筑了当代社会动人的精神景观。这碗面里,盛放着中华民族朴素的善良基因,映照着文明社会本真的精神底色。
这碗面里,有着超越物质的人性光辉。当许云峰看到环卫工人“弯着腰工作很吃力”而心生酸楚时,那一刻的共情能力,正是人性中珍贵的闪光点。他将这种悲悯转化为“少挣点钱”的朴实行动,让环卫工人感受到的不仅是免费用餐的经济实惠,更是“被尊重”的精神慰藉。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锦衣玉食,而是这种推己及人的温情与体谅。
这碗面里,有着超越时间的道德坚守。十一年,四千多个日子,每年八场不变的暖心之约,许云峰用节令美食编织了一张绵密的爱心网络。从最初的“攥着新打印的告示牌”的紧张,到现在自然地为环卫工人准备藿香正气水,这种“由不得!老想给!”的朴素表达,恰恰体现了道德的更高境界——善良已成为生命的本能。
这碗面里,更有着超越个体的文明力量。许云峰的善举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妻子郭建梅的默默支持,附近商铺老板的物资捐赠,共同构成了一个爱的生态系统。当“八大碗”与米面油传递家的温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面馆老板的爱心,更是一个社会自我净化和提升的内在机制。
在这个追求速度与规模的时代,许云峰夫妇用一碗面的温度,丈量着文明的深度与广度。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普通人的一顿午餐能否吃得有尊严。愿这样的故事不仅被传颂,更能被效仿,让每一份善意都化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