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太行深处的红色记忆

——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历史回响与时代新篇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07

在太行山深处的左权县桐峪镇,一座古朴的西老爷庙静静矗立。84年前,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伟大实践——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如今,这座承载着历史荣光的建筑,又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崭新姿态,向世人诉说着从抗战烽火到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1941年的太行山区,硝烟弥漫。在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和自然灾害的三重压迫下,晋冀鲁豫边区军民正经历着抗战最艰难的时刻。

3月16日,时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托,提议在全面抗战爆发四周年之际,于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召开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期间,鲁西33个县划入本区,会议名称由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以凝聚全民族力量打破困局。

7月7日,这场筹备数月的盛会,终于在桐滩村西老爷庙拉开帷幕。来自边区各地的参议员们,身着粗布军装,带着群众的期盼,翻山越岭汇聚于此。会议历时40天,通过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选举产生了以杨秀峰为主席的边区政府,并颁布涵盖土地、金融、婚姻在内的74 部法律法规,创造性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

“这是中国历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解放日报》的社论文章写道。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深远影响,穿透历史的硝烟,在新中国的版图上留下深刻印记——

“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一次伟大尝试,调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抗战积极性,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人大及政协组织形式的雏形,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国体的框架。

边区政府首创“边区—区—县—村”四级治理体系,设立高等法院等机构,形成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的雏形,这种设计直接延续到华北人民政府,最终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治理框架。

在法制建设方面,“切实实行减租减息”“实行一夫一妻的自由婚姻制”等一条条政策法令直抵穷苦百姓心窝,稳定了边区的抗战生产秩序。更具创新意义的是,每部法律均配套实施细则,这种“母法+子法”的模式沿用至今,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源头。

如今,漫步桐滩,西老爷庙飞檐依旧,乡村却早已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左权县以“保护与活化并重”为原则,对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新建民主浮雕墙、邓小平铜像,打造了桐峪1941小镇等配套项目,让历史重新“活”了起来。

在桐峪1941小镇,青砖灰瓦、老式招牌,每一处细节都充满历史韵味,桐峪东方红电台、新青年印刷社、三三学堂、鸡毛信交通联络站等特色景点,让游客仿若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人们可以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1941年临参会召开的真实场景,也可以换上服装道具,亲自参与到《桐峪保卫战》中,感受革命历史的厚度和温度。

2025年春节假期,小镇单日接待游客达4.5万人次,成为中老年人重温历史、年轻人感悟红色文化的热门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成为了老区发展的“新引擎”。

小镇的繁荣,带动了周边村民的生活改善。特色民宿、农家乐、土特产销售……这些曾经无人问津的产业,如今成了村民增收的新途径。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拓宽产业链条,桐滩村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将51户回迁安置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带动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超4万元。桐滩村党支部书记申亚俊感慨道:“以前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现在游客来了,我们的农产品成了抢手货,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1941年的曙光中走来,走向2025年的乡村全面振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左权人民正以红色文化为魂、绿色发展为基,在太行山上书写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记者 吕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