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史子谦:投笔从戎 以身殉国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14

史子谦像。(资料图)榆次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他投笔从戎,立下忠心报国之志;他赴汤蹈火,浴血奋战在抗日一线;他宁死不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就是抗日英雄史子谦。

史子谦,名克让,字子谦(紫千),1900年出生于榆次史家庄(今张庆乡北胡乔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史子谦开始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参加了查封和焚烧日货的斗争。

1932年秋,史子谦来到私立魏榆普通商业科初级职业学校担任教导主任,兼任语文、武术课教师。他经常阅读进步书刊,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常以“文人不爱钱,武人不怕死”“为人要灭小我创大我”等格言来启迪学生,常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之志,勉励他们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人。

1935年冬,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消息传到榆次后,史子谦闻风而起,利用墙报报道各地抗日救亡新闻,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937年夏,榆次县牺盟分会特派员阎定础及牺盟会工作人员郝汀多次与史子谦深谈,使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的革命道理。他庄严表示:“今后共产党指到哪里,我干到哪里;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史子谦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奔赴抗日前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初,史子谦在武乡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发动工作,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不久,调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教育科副科长。百团大战后,日军将矛头指向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在一次随军转移中,史子谦被冻掉8个脚趾,行走艰难,上级根据他的身体情况,将他调入八路军陆军中学任副校长,具体负责八路军学员的培训工作。

1942年,日军频繁“扫荡”太行革命根据地,军校经常转移,史子谦总是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染着学员。同时,他选拔有战斗经验的学员组织起反“扫荡”战斗排,并亲任指导员指挥战斗。同年5月的一天,陆军中学转移至河北沙河县五指山一带,学员战斗排被日军包围,史子谦沉着果断指挥战士们突围,并迅速向山里转移,但他自己却因脚部伤残,走路十分艰难,最终不幸被俘,被日伪押解到了太原监狱。

在狱中,日军怀疑史子谦是八路军的重要干部,企图诱降。一次审问时,日军军官对史子谦说:“你如果投降过来,可以委你重要职务。”史子谦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在中国为所欲为的日子没有多少了。让我投降,那是白日作梦!”诱降不成,敌人就对他施以酷刑,史子谦威武不屈,英勇就义,时年42岁。《新华日报》曾两次登载了史子谦烈士的英雄事迹。

2015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史子谦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英雄虽远去,精神永不朽。史子谦英勇无畏、慷慨赴义的一生,是小我熔铸于大国的壮烈写照。他用生命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展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永远缅怀。

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