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16
“我叫黄超,一个来自湖北的晋中人,农民兄弟们亲切地称我为‘蘑菇大王’,简称‘蘑王’……”在前不久的首届晋中驻地大学生成长交流分享会上,黄超向在座大学生们讲起了他的故事。
如同一粒种子,深爱着脚下的沃土。黄超用17年的时间,从一名应届毕业生成长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农人”,将青春挥洒在了晋中的广袤大地上。
2008年,黄超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当同学们纷纷选择去往大城市发展时,这个农学出身的年轻人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留在晋中自主创业培育食用菌。
“当时团委鼓励我们到基层锻炼成长,我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希望能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回忆起当初的选择,黄超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时,山西的“菇农”还不算多,黄土高原夏季凉爽的气候十分适宜菌类生长,而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因气温普遍过高,食用菌生产暂时陷入停滞。黄超敏锐瞅准这一时机,决心大干一番。
然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他一开始就遇到了难处。“在实验室研究种植技术和发展种植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于是,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决定去给菇农“打工”,与他们同吃同住,从生产中取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超的带领下,公司从最初的蘑菇种植,到菌种研发、原材料供应、技术服务,再到鲜菇回收销售及产品加工,一步步构建起了菌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如今,走进晋中国家农高区的山西汇硕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机械加工车间、菌棒生产车间、消毒车间、冷库等设施一应俱全。这家年生产鲜菇500吨的企业,菌种生产能力已覆盖山西全境,黄超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蘑菇大王”。
“一个人富裕不算真正的富裕,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农村大舞台,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才能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价值。”黄超说。
2010年3月,黄超受山西农业大学扶贫队的委托,参与了和顺县化南沟村的食用菌项目建设,开始指导农民种植蘑菇。从创业者变为经验传授者,黄超更是一刻不敢懈怠,赤日炎炎的夏天,穿着背心行走在河滩、树林、菇棚间,为农民授课,手把手教种植,成为了大家的好朋友、好帮手。
为解决蘑菇产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黄超历时一年多比较了国内众多设计方案,请教了相关专家,最终探索出一个人就能种蘑菇的专利设备,极大地推动了菌菇产业在当地的发展。
为了拓宽销路,黄超开起了菌菇专卖店,在太原、太谷、怀仁等地建立了鲜菇销售中心,已组织销售各类鲜菇8000余吨。“目前,太谷、祁县、徐沟等地所有种菇的老百姓都跟着我们种,产出的鲜菇也都是由我们帮着卖。”黄超言语间充满自豪。
从一个废弃牛棚里试种蘑菇,到现在覆盖6个乡镇41个村庄的1000多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从曾经许多人都不认识平菇的地方,发展成当下山西最大的夏平菇生产基地——黄超用自己的努力,带领老百姓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转眼,黄超又马不停蹄地投身于新技术和新菌种的研究中。经过不断地试验和创新,共开发食用菌新技术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7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3项;其领办的企业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为首批“科创中国”山西省博士创新站。
秉持着“服务菇农”的宗旨,黄超把这些技术推广至太谷、和顺、娄烦、宁武等全省31个县(区、市),发展农民生产基地30个,累计服务太行山区、吕梁山区2000多户菇农,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切切实实把技术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现在,黄超每日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全省各地的蘑菇基地他都去了个遍。每当有人问起他收益如何时,黄超总会说:“农民兄弟的笑脸就是我最大的收益。”谈及未来,他眼神坚定:“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潮头,我将以科技为笔、实干为墨,为晋中市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 吕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