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21
7月15日,介休安泰工业园区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轰鸣声是钢材火热生产的背景音。身着藏青工服、头戴红色安全帽的郑安民一大早就穿梭于此,他手握手电筒照亮一条条H型钢,耐心地向一旁的同事们讲解技术难题。这样的场景在郑安民的工作生涯里上演了无数遍。
多年来,郑安民带领团队突破“卡脖子”难题,制定过行业标准,更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方向,推动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回忆20多年来的工作历程,郑安民说:“有‘低头干’,也有‘抬头看’。”
信念如钢 淬炼匠心
2020年,得知要研发高强度冷镦钢时,郑安民心里有点打鼓。
高强度冷镦钢主要用于汽车、造船、设备制造、电子、家电、自行车、工具、轻钢结构、建筑等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冷顶锻性能,因此工艺要求极高。这一产品是安泰此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作为“普转优,优转特”进程中关键的攻坚环节,既没有成熟的工艺路线可借鉴,又要在短时间内满足市场对材料 “高质量、高性能、高稳定性” 的严苛要求,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随后的60天里,郑安民带领团队攻坚组连续驻守车间,攻克稀土微合金化关键技术,实现该领域国产化零的突破。
郑安民做出的成绩远不止高强度冷镦钢这一项。
创新开展洁净钢冶炼技术研究,优化转炉脱氧合金化工艺,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钢水纯净度难题;攻克异型坯中包快换工艺,彻底消除气泡、裂纹等质量缺陷,使超大规格型钢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炼钢这个领域里,郑安民用20多年的时间,主导开发11个高端钢种,实现20多项技术革新,突破50余项工艺瓶颈,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2亿元。
谈及过往的成就,郑安民谦虚而冷静:“光荣总会过去,我作为科研人员,在未来还会坚持专注专精,瞄准行业痛点持续发力,不断奋斗,我希望自己能突破更多的产业瓶颈。”
初心如磐 践行使命
“搞技术创新,首先要明白为谁干、怎么干,党员就该在攻坚克难中当先锋。” 这是郑安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郑安民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郑安民创新“党建+技术”融合模式,组建起一支“党员责任岗”技术攻关队,将党组织建在了创新链上。
2022年,在开发智能炼钢控制模型时,郑安民牵头组建跨部门联合攻关组,由党员骨干带头破解数据融合、模型优化等10余项核心难题,最终该模型实现炼钢能耗降低12%、生产效率提升18%,成为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2013年,我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宣誓的那一刻,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郑安民回忆起入党时的情形,很是激动。
作为党员,郑安民自觉扛牢“传帮带”责任,建立起“理论培训+实操指导+项目历练”的人才培养机制。他带领创新工作室培养出15名技术骨干,其中3人获得“山西省技术能手”称号,他的团队更是先后获得了山西省QC一等奖、晋中市质量攻关优秀成果一等奖、介休市“五小”创新一等奖等荣誉。
创新如潮 引领发展
工业4.0浪潮汹涌,郑安民敏锐意识到安泰作为传统钢铁企业必须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于是郑安民率先牵头,进行了智能炼钢控制模型、高品质钢过程质量控制模型的开发。
“我们当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咬定生产可视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智能化的目标,构建起一个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实现集成多维度实时数据感知技术。” 郑安民说。
在郑安民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智能炼钢控制模型这一系统实现了通过对炼钢全流程2000余项数据的实时分析,精准控制温度、成分等关键参数。
经此一役,安泰集团的钢水成分合格率从92%提升至99.6%,成为了山西省首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山西省先进智能制造工厂。
郑安民深知“得标准者得天下”,他主动参与《热轧H型钢》《预应力钢丝及钢铰线用热轧盘条》2项国家标准修订,将安泰先进工艺转化为行业标准。在郑安民的推动下,“安泰标准”从车间走向了全国。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因此获得高端钢材市场主动权,产品远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以前,我们是在追赶别人的标准,而现在,我们的先进工艺已经成为了行业标准。”郑安民自信地说。
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郑安民站在山西安泰集团智能管控中心的大屏幕前,看着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目光如炬。20余年光阴,这位“红色工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忠诚、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书写出以匠心践行初心、以创新赋能发展的奋斗答卷。
本报记者 张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