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21
薛佑之像(资料图)。市史志研究室提供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烈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他们以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与人民的幸福。在山西这片热土上,薛佑之便是这样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
他出身平凡,却心怀壮志,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从接触进步思想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传播革命火种到组建抗日武装,薛佑之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日传奇。
薛佑之又名薛维祺,1907年出生在山西陵川县三泉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逝,靠母亲种地持家生活。1924年秋,薛佑之从陵川县立高小毕业,次年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26年,他因揭露校长贪污学费被开除学籍,1929年,以薛维祺的名字考入太原三晋高中。“九一八”事变后,薛佑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6月,薛佑之从太原三晋高中毕业后,回陵川县立第一高小任教,常利用教学之便,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1937年5月,他加入陵川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动员一批小学老师参加活动,同年冬,陵川县建立起共产党组织。薛佑之主动回到西河底乡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并很快在南乡庙组建起一支抗日武装。1938年5月,薛佑之到晋(城)高(平)陵(川)牺(牺盟会)公(道团)干部训练班学习,后被分配到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省第三专署工作。
1939年,薛佑之调任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围绕抗日救国大局,他组织举办区、村干部与小学教员训练班,并亲自动手编写教材和提纲,除讲解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外,还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结合形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的内容。
1940年11月,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晋西南工委和太岳行署决定,划出平遥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和汾阳、介休、孝义部分地区成立平(遥)介(休)铁北办事处,薛佑之被任命为办事处主任。后因形势变化,又建立了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薛佑之继任县长。上任后,薛佑之不顾个人安危,在白色恐怖的敌占区开展抗日工作,组建起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组成部门,改造了日伪政权,建立起县区游击队,惩治了社会恶霸。同时,吸收敌占区先进青年,组建平介县抗日游击大队,在各区、村成立区干队、游击小组。1941年5月,薛佑之带领平介县游击大队、区干队和游击小组,配合平遥县各游击队,在同蒲铁路沿线对敌进行破袭战,割回电线123斤,破坏电杆101根,破坏大桥一座,在敌据点张贴各种抗日宣传品600余张。
1942年1月14日,由于汉奸出卖,薛佑之在南良庄被日军抓捕。日军采取优待软化办法,想从酒宴上获取他与日军合作的照片,制造假象,逼其就范。薛佑之识破日军阴谋,毅然掀翻饭桌,怒斥敌人。敌人见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先让叛徒劝降,又采取美女诱惑的手段,企图诱使他投降。薛佑之正气凛然,不为所动。日军见诱降不成,最后对薛佑之施以灌肥皂水、辣椒水、踩杠子以及烙铁烫等酷刑。在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之时,薛佑之咬破手指,在牢房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5个血字。9月20日夜,日军宪兵队用刺刀将薛佑之惨杀于平遥县城南门外,遗体被投入井中。薛佑之牺牲时,年仅35岁。
薛佑之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2015年8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薛佑之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如今,每逢清明等重要节日,人民群众总会自发来到烈士纪念地,献上鲜花,寄托哀思。大家深知,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像薛佑之这样的英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报记者 刘佳烨 通讯员 张彦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