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一针一线绣出的信仰与传承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23

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在晋中市博物馆的众多珍藏中,有这样一件特殊的文物 —— 一面手工缝制的棉质老党旗。它虽历经岁月洗礼,颜色不再鲜艳,面身留有污渍与破损,却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凝结着人民对党的信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面老党旗的故事,感受那段红色历史中的温暖与力量。

2015 年,平遥县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人们眼前一亮。当平遥县 “一普” 办的同志们从县委组织部借出这面党旗,小心翼翼地将其打开放在普查专用摄影台上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面手工缝制的棉质党旗。

这面党旗制作于1948年,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它长140厘米、宽 98.5厘米,长宽比为3:2,旗杆套为白色,旗面为红色,左上方1/4部分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镰刀锤头的形状与现在的党旗不同,镰刀“刀把”靠上部有一圈凸出的圆棱,这一细节成为研究我国早期党旗制作的重要历史依据,让这面党旗显得尤为珍贵。

这面党旗究竟诞生在哪里?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段闪光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

1948年,平遥县解放前,南依涧乡侯家庄村即将成立党支部。当时,这个仅有200多人的村子里有5位党员,他们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决定连夜赶制一面党旗。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物资匮乏,5位党员每人凑了3升小米,进城卖掉后换钱买布。他们秘密找来当时党旗的样子,交给村里的妇女们手工制作。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她们比对着党旗样式,小心翼翼地裁剪布料,用黄色的棉线细致地绣上党徽图案,手指不知被扎破了多少次,但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党的恩情不能忘!”她们将对党的感恩之情,一针一线地绣进了党旗里,每一针都凝聚着对党最崇高的敬意。

党旗做好后,由村党支部书记负责保存。1948年7月,晋中战役胜利,平遥全境解放,这面凝聚着心血的党旗终于得以公开亮相,成为村里党员和群众心中的精神旗帜,从此开始了代代相传的历程。

1969年,新的党支部书记侯夺权郑重地从老支书手里接过这面叠得整整齐齐的党旗。为了好好珍藏它,侯夺权用一块红布一层一层地将党旗包起来,放在自己家箱子的最底层。这一放,就是几十年。

直到1999年9月,平遥县广电中心的两位同志下乡时,发现了这面珍贵的党旗,并及时进行了报道。随后,县委组织部将这面党旗珍藏起来。

如今,这面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党旗,静静地珍藏在晋中市博物馆,供人们瞻仰。虽然岁月让它留下了痕迹,但它背后的故事却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李强 张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