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28
田玮
在晋中大地的阡陌之间,在理论宣讲的舞台之上,田玮的声音如同春风化雨,将信仰的种子播撒进人们心田。从祁县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到祁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的一名讲解员,再到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的骨干力量,她将敏锐的观察、深厚的情感和创新的表达,深深融入宣讲实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理论传播之路。
实践起点:从“专业解读”到“理论转化”的厚积薄发
田玮的宣讲实践,根植于扎实的基层工作历练。初入祁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担任讲解员时,她敏锐地发现“冰冷参数”难以打动人心。于是,她主动求变,在实践中摸索,将玻璃工艺的精妙与当地历史文化、产业发展故事巧妙融合,把枯燥的数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产业叙事”。这段“化专业为通俗”的宝贵经验,不仅练就了她解读复杂信息的能力,更成为她日后理论宣讲的“源头活水”。她深刻体会到,有效的传播,必须深入实践、贴近受众。
深耕内容:让理论宣讲“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2021年,田玮有幸成为一名山西省基层理论宣讲员,她将这种源于实践的方法论,全方位应用于理论宣讲工作。
深挖历史,传递“温度”与“真情”。宣讲“抗日英雄武克鲁”前,她实践了记者般的“田野调查”,十余次走访英雄故居、查阅史料、向老师请教等,这种基于实践的深度挖掘,让历史人物“活”了起来,同时,以“云宣讲”的方式,田玮为北大学子们动情讲述“抗日英雄武克鲁”的事迹,让年轻一代感受到英雄的热血与信仰。讲稿因真情实感被《晋中日报》刊载,成为红色教育范本。
紧扣时代,寻找“共鸣”与“锐度”。她的宣讲舞台从不设限,深度融入具体工作场景。在祁县酥梨采摘现场,她与伙伴们朗诵《中秋采摘来修善》,巧妙用酥梨“甜度值”比喻百姓“幸福指数”,让乡村振兴政策在果农的共鸣中入脑入心。在非遗宣讲中,她以玻璃工艺追求的“透光度”类比共产党人思想的“清澈度”,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工作实践经验相结合,赋予理论具象美感,体现了她宣讲的“时代锐度”——紧扣时代脉搏和实践需求。
以赛促讲:在实战中锤炼“真功夫”
田玮视各级宣讲大赛为检验和提升实践能力的练兵场。她常说:“比赛不是目的,而是逼自己把理论吃透、讲活。”从晋中市一等奖到全省三等奖,从“小故事彰显思想伟力”到“理论宣讲大赛”,她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内容、精确表达。大赛荣誉背后,是她对理论深钻细研、对表达精益求精的实践态度,最终反哺于日常宣讲,使之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每一声话筒响起,都是信仰的接力。”田玮这样说。在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的广阔平台上,她正以声为笔,书写着新时代宣讲员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