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29
李秉林近照 资料图
7月24日 ,记者怀着崇敬之情,走进平遥县东泉镇,拜访了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李秉林,听她讲述那段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感受那一生不变的信念与坚守。
“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是正月十四,那会儿我才9岁……”“他们拿着枪,刺刀从窗户捅进来,往草垛里乱戳,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时间回到1938年,日军攻占平遥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为了活命,平遥老百姓想尽办法,“挖地窖躲藏”成为当时最普遍的生存方式。年幼的李秉林,早早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1945年1月,正值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李秉林在丈夫的鼓舞下毅然参军,夫妻双双投身抗战洪流。她被分配到部队后勤工厂。“我们的任务就是给战士们做衣服、铺盖,还有炸弹袋、子弹袋,做好物资的供给保障。”李秉林深知,她虽不用去前线拼杀,却要在后方用针线默默支撑起“前线的脊梁”。
后勤工作艰苦而繁重。“夏天做冬天的衣服,冬天做夏天的衣服。”李秉林说,为了及时供应部队所需,衣物必须提前缝制,反季节赶工。当时,设备简陋、机器紧缺,大量工作依赖于手工。作为骨干,李秉林肩负起指导女工进行“头道线”、铺棉花等关键环节的重任。一针一线,缝进的是对战士们的深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李秉林跟随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从长治一路向南,经河南,最终抵达重庆。8年的军旅生涯,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革命的熔炉里,李秉林积极追求进步。1950年,在重庆女子学校学习期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逐步成长为第二野战军后勤部队的一名管理员。
1952年,硝烟散尽,李秉林响应国家号召,从重庆退伍。面对安置选择,她主动放弃城里分配的房子,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平遥县东泉镇。之后,她像无数默默奉献的退伍老兵一样,将满腔热忱融入地方建设,在平凡的岁月里继续服务乡邻。
如今,96岁的李秉林老人过着安稳祥和的晚年生活。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的椅子上,胸前的党员徽章泛着微光——这是和平年代里最寻常的温暖,却藏着她年轻时梦寐以求的安宁。
谈及国家发展与生活变迁,李秉林十分欣慰:“你看这城越建越美,路越修越宽,我们出行、看病都很方便!这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与关怀!”谈起未来,她眼中充满希冀:“年轻人是咱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得多为国家扛担子,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别怕吃苦,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李秉林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场传奇,却在后勤战线上用一针一线、一钉一铆,为前线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像她这样的抗战老兵还有千千万万,他们的坚守同样伟大,他们的奉献同样值得铭记。
记者 吕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