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30
刘璐瑶
在基层宣讲的广阔天地间,有一位“光影使者”——她将传统宣讲的“讲台”转化为灵动的镜头,将单向的“说给你听”升华为携手老年人共同参与的“陪你创造”。她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在记录“银发”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中,让政策的暖意、生活的诗意与时代的深意,在影像流转间精准抵达人心,绘就了一幅幅夕阳正红的温暖图景。她就是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刘璐瑶。
光影叙事:镜头深处的生活诗篇
宣讲的生命力根植于真实。走访中,刘璐瑶敏锐察觉,许多老年人心中藏着丰富的故事,却苦于表达受限。于是,她大胆转变思路,让镜头成为“新话筒”。她深入村庄,细心观察,捕捉那些日常却动人的瞬间,发起“被看见的力量”公益摄影,走村入户为百位老人定格田间劳作、灶头忙碌的笑容,用镜头告诉他们“你的生活值得被记录”;她收集打铁锤、煤油灯等老物件,挖掘金灯制作、打铁等老手艺故事,打造“时光博物馆”。“看,李奶奶的‘春天视角’多美!这是她眼里的世界,也是我们乡村关怀的具象体现。”镜头翻转之间,宣讲者与被宣讲者悄然易位,老人从被动的倾听者成为生活叙事的主角。
云端传情:跨越时空的温情共振
如何让更多老年人被看见、被听见?她将目光转向广阔的数字“云端”。她剪辑制作老年人生活短视频,运营抖音号“后寨村的小故事”,直播端午包粽、中秋点金灯等民俗活动,将直播间打造成为游子寄托乡愁的“云端驿站”,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她策划父亲节“亲情盲盒”活动,为老年人定制刻有“最佳爸妈”的奖状抱枕,当子女通过视频连线念出颁奖词时,老人们眼角的泪光成了最生动的宣讲素材。有网友留言:“看到这些老人,就像看到了家乡的父母,感谢你们搭建的这座‘云桥’。”云端传情,让个体“小幸福”汇聚成社会“大暖流”。
非遗焕新:银龄智慧的共创荣光
刘璐瑶的镜头不仅记录当下,更致力于激活沉睡的文化记忆。她发现许多老年人身怀传统技艺,却面临无人可传的困境。她敏锐意识到,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契机,更是激发老年人价值感、成就感的宝贵资源。于是,“非遗换新”计划应运而生。她将现代光影技术融入“点金灯·打铁花”非遗社火,铁花飞溅中映照乡村发展图景;她设计“粽香传情”端午活动,组织三代同堂包粽子、编五彩绳,让传统节日成为凝聚乡情的“文化讲堂”。
刘璐瑶的宣讲从不生硬说教。她是老年人的“手机小老师”,手把手教老年人拍短视频记录生活;她是民俗活动的“创意策划师”,让老年人在打铁花、包粽子等体验中传递文化;她更是情感桥梁的“搭建者”,用直播连线、亲情盲盒等设计,让宣讲变成可触摸的温暖互动。这种“技术赋能+情感共鸣”模式,让理论宣讲真正走进老年人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