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全民“动”起来 城市添活力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8-08

篮球场上,青年人正进行着激烈的比赛;健身步道上,步履矫健的老人惬意前行……

近年来,我市瞄准争创全省一流目标,全力实施群众体育提量扩容、竞技体育提质增效、青少年体育提档升级、体育产业提速加力“四大行动”,不断开创晋中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助力晋中高质量发展贡献体育力量。今年以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市人民群众的体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多元赛事:掀起健身热潮

7月29日至30日,2025年晋中市篮球联赛在晋中市体育馆举行,比赛现场,运动健儿身姿矫健、步伐灵活,每一次传球、投篮都凝聚着团队的默契与个人的精湛技艺。

“打篮球不仅锻炼了身体、带来了快乐,还结交了新朋友,我们备战了很久,全力以赴拼抢,争取拿到好成绩。”来自平遥县的一位篮球运动员这样说。

像2025年晋中市篮球联赛这样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在我市还有很多……

今年以来,市体育局制定出台《推进打造“怡然见晋中”四季主题品牌赛事活动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怡然见晋中”四季主题“舞起春潮涌”“游在仲夏时”“悦跑秋风里”“欢乐冬雪季”赛事IP品牌效应显著,“一县一品”县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年度举办群众性赛事及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500场(次),直接参与人数超15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9%以上,形成“季季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人人可参与”的群众体育活动格局,高质量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惠及经济社会和民生。

在满足市民多元化观赛需求的同时,我市举办示范带动效果好、群众参与性强、凸显地方特色优势的品牌赛事,把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办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市共举办省级以上大型赛事13场。

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群众性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开展,山西省“路鑫杯”围棋公开赛、“怡然见晋中·游在仲夏时”主题系列赛事活动——2025年介休市“乒协杯”乒乓球比赛、祁县“全民健身日”健身项目展演、2025年寿阳县社区运动会亲子项目等群众性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运动的行列中来。多元的赛事活动,点燃了全民健身的热情。(王爱媛)

体育场地:不断丰富完善

8月6日清晨,晋中市体育公园内鸟语花香,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这里每天早晨可热闹了,跳广场舞的、跑步的、健步走的、打太极拳的……”68岁的赵铁生正和老伴在健身步道上慢走,他笑着说,“从家走过来不到10分钟,这里环境好、设施全,我们几乎天天来,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如今,在我市各大公园广场、街头角落,随处可见共享的健身器材,市民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为身体带来健康,为生活增添色彩,更为城市发展赋予无穷的活力。

体育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市体育局群体科科长张鑫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7平方米。2025年,晋中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列为16件民生实事之一。

目前,全市共有22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其中,体育馆13个、体育场6个、全民健身中心2个、游泳馆1个。2025年度,截至7月底,累计开展各类赛事活动207场、各类培训134场,接待健身群众677万人(次)。

“我们正全力推动群众体育设施提量扩容。”张鑫表示,今年计划新建体育公园1个,完成3个乡镇补短板工程,配备智能健身器材1套,建设室外健身路径30条。同时推进“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项目,在全市配建100张乒乓球台。

在新建设施的同时,我市注重盘活现有资源。引导和鼓励市、县两级合理利用城乡闲置资源和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便民健身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设施现状调查,做好健身器材的更新维护和适老化改造;将室外健身设施完好率纳入县级考核,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此外,持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让更多市民享受优质健身资源。(李娟)

健身指导:引领健康风尚

“以前我锻炼身体很随意,不仅没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还伤了膝盖。后来参加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的健身活动,跟着专业指导学正确的动作和锻炼方法,现在身体状态越来越好!”今年68岁的王桂香和很多喜爱健身的群众一样,每天都要到家附近的公园、广场,跟着社会体育指导员锻炼身体。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普及与推广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服务群众“科学健身领路人”,是基层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者、引领者、践行者。近年来,我市全民健身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2024年,我市共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余名。截至2024年底,我市已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1.3万人,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9人,位列全省第一。他们活跃在城市、乡村、社区等地,为我市提升市民体质、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体育类社会组织在促进体育普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体育类社会组织呈现出“传统项目与新兴运动齐头并进”的发展形势。我市2024年新增体育类社会组织8家。截至2024年底,全市各级体育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总数达215家,涵盖篮球、网球、健身气功等多个项目类别,逐步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每万人拥有体育类社会组织数为0.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下一步,晋中市将继续深化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县、乡镇(街道)覆盖延伸,将专业健身指导送进社区、乡村、校园和企业,持续打通科学健身“最后一公里”。

(张颖)

赛事搭台:释放消费潜力

当马拉松选手的身影穿梭于平遥古城,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沉浸式领略千年风情;当市城区怡然青年广场因高规格MMA赛事而火爆沸腾,精品体育赛事正以全新姿态点亮消费新活力,吸引更多市民投身全民健身。

如今,“体育 +”理念已突破竞技局限,成为文旅体商融合的有益实践。7月22日至27日晚,2025首届“怡然杯”(村MMA—16)国际格斗之夜在市城区怡然青年广场激情上演。

赛事期间,美食集市、非遗产品等元素融入其中,餐饮、娱乐、旅游等消费快速增长,“赛事流量”成功转化为“消费增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亚洲首位UFC赛世界冠军张伟丽到场助阵,更是以顶级体育IP赋能晋中发展,打造了“赛事引流—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全链条文旅增长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赛事期间人流量达42万人(次),街区销售总额超404万元。

近年来,晋中市持续优化体育营商环境,围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结合“怡然见晋中”城市品牌,精心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今年,第二届山西城市体育活动周暨“怡然见晋中”首届晋中市体育消费季聚焦“扩大体育消费”核心目标,策划三大精品赛事、四大活动板块、50余场主题活动,以“赛事流量”激活“消费增量”,以体育魅力赋能城市发展。活动期间,晋中天美杉杉奥特莱斯购物广场成绩亮眼,总客流约30万人(次),营收超7000万元,商场整体销售同比增加16%,客流同比增加47.4%,运动户外板块销售同比增加36.8%,带动各类消费近亿元。体育消费对商业的带动作用显著,晋中正以体育为笔,绘就城市发展新画卷。

(武玲芳)

科学监测:乐享健康生活

晨曦微露,市城区社火公园内弥漫着清新的花香。65岁的刘先生身着太极服,在柔和晨光中推掌如云,身姿轻盈。他身旁,10余位银发习练者动作行云流水,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勾勒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养生画卷。

“只要科学锻炼,就能有成效。”收势后的刘先生精神矍铄。谁能想到,这位如今活力满满的老人,10年前因胃癌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他轻拍胸脯,笑着回忆:“当年出院时,我瘦得只剩80多斤,如今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比之前强壮多了。”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近年来,我市大力倡导科学健身理念,持续深化“人人健身、人人健康”的全民共识。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健身运动深度融入市民日常工作与生活场景,让主动健身、运动健康逐渐成为广大群众向往并积极践行的全新生活方式,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2024年,晋中市体育局完成市本级7046名国民体质监测任务,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1.85%。

8月5日上午,跑完3公里的和顺县居民李玉华,来到位于和顺体育馆的晋中市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点进行身体检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我的体脂率稍高一点,还得继续锻炼。”李玉华说道。

据市体育局工作人员郭瑶介绍,国民体质监测是国家为全面、系统掌握国民体质状况,在全国范围内以抽样调查方式,按照统一指标和测试方法开展的全国性体质调查。市民参加测试后,工作人员会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综合评定参与者体能状况,并结合监测结果开具专属“运动处方”,指导市民结合自身素质,掌握科学有效的健身锻炼方法,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之路。(张凯鹏)

记者手记

让体育更好融入生活

□史俊杰

从社区趣味赛到城市马拉松,从跳广场舞到专业篮球赛,当多元化赛事打破年龄与项目的边界,运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成为覆盖全体群众的生活选项,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潮,恰是健康晋中最生动的注脚。

一场场体育赛事带火的不仅是赛道,更激活了周边商圈的消费链条;一项品牌联赛拉动的不只是装备销售,更催生出培训、康复等服务新业态。从“买产品”到“买体验”的转变,让全民健身在市场力量的加持下形成良性循环,既释放内需潜力,也为群众持续参与提供了坚实支撑。

而让热情落地为习惯,离不开“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体育惠民工程让口袋公园装上健身器材、老旧小区嵌入运动路径,“15分钟健身圈”从图纸变为现实,解决了“去哪儿练”的难题;社会体育指导员走进社区,把科学方法送到群众身边,纠正动作、定制计划,让“会练”不再是门槛;国民体质监测则像一面镜子,用数据指引锻炼方向,让每个人都能精准把握健康节奏。

从场地到指导、从热情到科学,全民健身的升级之路,本质上是民生服务的细化延伸。当运动场所触手可及、专业指导随叫随到、健康数据心中有数,锻炼自然会从“偶尔为之”变成“日常必需”。这不仅是体魄的强健,更是社会活力的彰显——当每个个体都动起来,汇聚的将是整个民族向上的力量。

报眉设计:胡启龙

制图:胡启龙

策划:路丽华

统筹:张凯鹏

摄影:杨洋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