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11
丁思林像。(资料图)晋中市史志研究室提供
1939年7月,太行之夏,硝烟蔽日。榆社西周村外,千余日伪军的包围圈如铁桶般合拢。26岁的八路军团长丁思林,率新一团将士浴血突围。枪林弹雨中,他振臂疾呼:“跟我冲出去!”话音未落,一梭机枪子弹撕裂长空,击中他年轻的身体。血染黄土,太行垂首——这位从黄安走出的铁血战将,为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烽火前沿。
1929年,16岁的湖北黄安少年丁思林加入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淬炼出少年钢铁般的意志。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八路军开赴山西,历经娘子关、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响堂铺等著名战斗,英勇杀敌、战绩卓著。
1939年2月,丁思林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新一团团长,率部参加冀南反“扫荡”战斗。在香城固战场,他指挥若定,会同兄弟部队设下奇阵,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步兵中队,将九辆敌车焚为焦铁,打出了令敌胆寒的辉煌胜利。同年7月,日军第一军纠集其所有主力第二十、第三十五、第一〇八、第一〇九四个师团和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在华北方面军直辖第十、第三十五师团的配合下,进行 “晋东(一号)作战”,组织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第二次“九路围攻”,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丁思林和他的新一团如钢钉般楔入敌阵,肩负起艰巨的阻敌滞敌任务。他们转战太谷、榆社、武乡三县,坚守走马岭,破击白晋路,冒雨夜袭黄卦,驰赴武西,设伏故城东,为粉碎围攻大局立下汗马功劳。
1939年7月,在黄卦战斗中,丁思林率三八六旅新一团以牺牲4人的代价,歼灭守敌32人,缴获枪支、密码发报机、照相机等军用器材200多件及大量弹药。此后,丁思林率部受命撤回榆社地区。7月5日,日本侵略军经南关、子洪口、来远等三路侵犯榆社。6日,陷云簇。8日,千余敌人突袭榆社西周村,新一团陷入重围。丁思林指挥部队果敢突围,不幸被机枪子弹击中右颊,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噩耗传来,太行呜咽。榆社、武乡、辽县、襄垣、黎城等县的抗日团体及广大群众,在榆社县郝北镇召开隆重追悼会,并立碑悼念丁思林等为粉碎第二次“九路围攻”英勇献身的烈士。1939年11月16日,重庆《新华日报》刊出邓小平政委撰写的《悼丁思林同志》,赞扬他“富有青年的突击精神,有勇于任事、不怕困难、奋勉前进的特质”,“他的牺牲,是全师的重大损失”。
201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丁思林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 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新一团当年缴获的日军密码本,静静陈列在八路军纪念馆展柜中,泛黄纸页上的电码早已失效,但英雄用生命发出的“抗战必胜”信念,至今仍在神州大地铮铮回响。
(记者李雨鑫 通讯员郭向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