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如莲净直

——高锡华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8-13

高锡华(1857年至1929年),字之春,号紫莼,生于祁县谷恋村。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担任过河南项城、桐柏,陕西澄城、白水、武功和安定知县。山西著名学者、诗人。

“残英片片间飘零,溷迹尘埃几度轻。到底不如莲净直,孤芳出水自婷婷。”这是高锡华在《初夏看牡丹》一诗中描述的场景。该诗以物喻人,说一时的荣华富贵如残花败柳,不久就会“溷迹尘埃中”成为腐朽,它怎么也比不上莲花,虽生长于淤泥,但“婷婷净直”深受人们仰慕。这首诗借花喻人,表明了他为官从政的心声。

祁县谷恋村的高锡华,字之春,号紫莼,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卒于1929年。山西著名学者、诗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担任过河南项城、桐柏,陕西澄城、白水、武功和安定等地知县,留给后人克己奉公、守正清廉的闪光形象。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高锡华候补充任河南项城知县。到任时,当地拖欠税赋现象十分严重,调查发现,当时在朝廷颇为得势的一个家族带头抗税,其他人纷纷效仿。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入仕途的高锡华从该家族入手,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督促其交清拖欠多年的税赋。旁人眼见身份尊贵亦不能逃避税赋,全部足额上交。

一年后,高锡华调任桐柏知县。当时,甲午海战清廷战败、筹借赔款,民间部分民众发起反抗行动,清廷陷入窘境。刚刚履任,他写下一首诗表达志向:“行行复行行,长途历几程。御车人已倦,思栈马频鸣。雨洒千腾足,风漂两袖清。春怀边事棘,何日得销兵。”

正当高锡华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准备施展拳脚干一番事业时,其父不幸离世,他按照清制回乡丁忧。返乡途中,他轻车简从、晓行夜宿,以诗词记录心路历程。其中有一首诗最能体现他的为官之道:“三年薄宦懍官藏,清夜焚香足向心。行李萧条无别物,囊空只有旧时琴。”在桐柏任职期间,高锡华恪尽职守,不贪百姓一米一粟,回乡的行囊中只有一把旧时的胡琴,夜宿客栈,实感问心无愧。更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在当时朝廷利令智昏、以权谋私的污浊风气中,自己仍然可以一尘不染、洁身自好,无愧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热土。

“偏隅薄宦藏吾拙,谨守官箴勤慎清。”高锡华忧国忧民、心系民众,用诗歌呐喊呼号,倾尽全力为百姓办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锡华到武功县任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组织编纂了《武功县乡土志》。《武功县乡土志》是在废科举、兴科学的背景下编撰而成的,以大量史实宣扬了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社会崇尚科学、学习科学、使用科学,要以科学的态度处理社会中的事情。同时,对当地种罂粟、开烟馆、抽大烟的陋习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教育民众拒绝毒品、回归正途。《武功县乡土志》编成后,曾作为乡土教材,在县立高小讲授。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高锡华调任安定县知县。这里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北依横山、东接子洲、南连延川、西临靖边,是陕北地区比较苦寒的地方。他在一首诗中流露出对民众困苦生活的时刻挂念:“在官不为民,徒然一过客……年光疾似箭,瞬息逾五旬。回忆少壮交,犹愧不如人……一刻须珍重,晓春便是春。”任职半年后,他被再次调离。

从高锡华丁忧期满的1903年,至1908年离开安定县,他任职的地方均经济落后,工作难度大。他辗转在这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全心全意地工作,哪怕在免职交印前夕,依旧坐堂办案,杜绝产生积案。

“转瞬三年宰复阳,思爱日转九回肠。而今籍逐莼鲈去,两袖清风返故乡。”结束京城崇陵工程办事官兼盐政院机要特科长任职时,高锡华以诗明志。他报效清廷近20年,返乡后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运动。

1912年,高锡华在担任祁县保商分会会长期间,兢兢业业,为商界办了许多好事。该商会的职责是维护商业秩序,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益,为广大商户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高锡华对教书育人十分重视。他回乡丁忧期间,曾应邀到太谷凤山书院讲学。1920年,他捐资将谷恋村的私塾合并,成立私立小学校,让全村的孩子都能上学。同时,他对家乡的文化艺术倾注了极大热忱,并善于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他在村办剧团“易俗社”担任编剧,不仅推陈出新改编了祁太秧歌《算粮》《张公子回家》等传统剧目,还创作了《锄田》《游晋祠》《恶家庭》等新剧,使得“易俗社”成为祁太秧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团体。

1929年5月22日,这位一生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的名士与世长辞。山西近代文学书法大师常赞春、赵铁山在为他撰写的碑文中写道:“太史公为学不求名声,为官不施苛政,家族敦孝和睦。隐遇故里乐善好施,令乡人敬重。”

本期人文读本摘选自晋中市史志研究室所编《清风徐来——晋中古今清廉人物故事选粹》,内容有删减,由董文龙整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