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16
晋中市委党校 刘舒心
风俗淳美是文明发展之必然。在当今时代下,移风易俗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风尚的必然要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再次强调“农村移风易俗”。为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晋中市按照注重引导、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着眼长效的指导思想,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一、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示范作用
推进移风易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出台规范性文件申明工作方案,构建移风易俗工作机制,明确权责分工,确保政策落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宣传移风易俗相关要求,签订承诺书,带头革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此外,选树先进典型作为示范也是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将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测评内容,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选树活动,强化示范引导作用。
二、完善制度建设,注重因地制宜
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制度不可缺位。虽然与风俗相关的治理不能完全依靠强制性约束,但仍需探索用地方性制度、村规民约合理地进行规范引导。当然,如同风俗本身具有“百里不同俗”的地方性,以制度进行规范也必须因地制宜。以“一约四会”建设为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在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当以村情实际为基础,如太谷区北关村制定的《红白理事会章程》,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了操办规模、请客范围、宴席桌数,以量化标准引导观念转变。
三、深化道德实践,弘扬文明新风
相比刚性的制度约束,移风易俗工作更离不开道德实践的潜移默化。文明行为也可以量化衡量,晋中市积极推进乡村“道德银行”“文明超市”建设,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纳入积分评价,用积分兑换日常用品,就是通过量化道德实践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此外,各县(区、市)将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内容设定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并在创评工作中坚持创评结果与优惠政策相挂钩,激励村民主动践行移风易俗,有效扼制不良风气。
四、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宣传教育是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采取多形式、范围广、认可度高的方式进行宣传,让群众全面了解移风易俗,才能真正转变观念。一方面,充分运用媒体资源进行常态化宣传。通过“晋中文明网”“文明晋中”公众号发布信息,利用政(村)务公开栏、宣传栏、微信群、村广播等宣传,以多种形式展示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案例。另一方面,组织线下活动进行特色宣传。打造移风易俗宣传讲台,如左权县石匣乡通过道德讲堂组织经常性宣讲,在田间地头进行创新式宣讲,用群众话讲群众事,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如太谷区通过“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文明实践集市活动,将移风易俗宣传与便民服务、文化体验结合起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文明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晋中市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破陋俗、树新风,文明氛围日渐浓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风俗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造就了其稳定性甚至是顽固性,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仍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