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1
游客走进桐峪1941博物馆感受红色教育、陶冶爱国情操。记者 刘勇 摄
讲述人
左权县桐峪镇桐滩村党委书记 申亚俊
这些年,我们桐滩村的变化,说“翻天覆地”一点不夸张。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闲置的老房子一排接一排,年轻人纷纷外出,村里冷清得很。
可现在不一样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村里下功夫打造了桐峪1941小镇。小镇把1941年的桐峪风貌原样复原,民国的青砖灰瓦、太行的山水景致、抗战的红色印记,还有咱桐峪本地的民俗特色,全揉在了一起,走进去就像穿越到了当年的岁月。
自去年5月运营到现在,小镇已经引进23家商铺,烟火气一天比一天浓。不光如此,我们还借着桐峪红色文化资源和崖壁自然景观,建设了桐峪写生片区,今年光写生团队就接待了40多支,算下来有两万多人次。
村里那51户回迁安置房,也摇身变成了特色民宿,屋里家具家电样样齐全,游客拎个包就能住进来,不少人说“就像在太行山里安了个临时的家”。摊位前的笑声、民宿小院里的游客自拍,成了村里最鲜活的风景。
村民刘春桃是村里出了名的文艺骨干,如今更是成了“多面手”:白天在《桐峪保卫战》实景剧里演村民,晚上还去横街的饭店当服务员,每月收入比往年外出打工时多了不少。自小镇去年5月试运营到今年,近百名村民像刘春桃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其实不只是文旅产业,我们还围绕桐峪1941小镇和桐峪写生基地这两大核心资源,打造三产融合的示范村,让增收路子越走越宽。在农业上,我们搞起了特优农业示范基地,核桃、连翘、玉露香梨、黑山羊、肉牛等种植养殖产业全面发展,慢慢走出了“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的田园经济路子;在工业上,一边稳住传统工矿的基本盘,一边引入新兴的光伏产业,带动了190余人就业增收。
如今,小镇纵街项目正在赶工,搅拌机的轰鸣声里藏着大伙的期待——等完工后,游客可以参与更多元化的互动体验,村民也将迎来更多就业机会。我们会继续守好这片红色根脉,让三产融合的步子迈得更稳,把乡村振兴的乐章奏得更响亮,让更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张子珂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