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9-12
工作人员在检查微藻培育情况 记者 杨洋 摄
讲述人
山西绿源碳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凤斌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碳索”这条路?我的回答始终如一:我们就是要“让绿色成为生活的底色,让生活因低碳而更加美好”。这是山西安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时代浪潮中的主动选择,更是我们躬耕不辍的使命。
2020年,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作为传统工业企业,安泰控股集团紧抓机遇,按照“转型不转行”的发展思路,于2021年7月成立山西绿源碳索科技有限公司,定下了清晰的发展定位——做“最优减碳方案的提供者,高效减碳技术的引领者”。
2022年7月,我们自主研发的碳资产管理平台上线,它就像一双“智慧眼”,为碳配额管理、碳成本管理、碳金融交易提供数据支撑。在一期基础上,我们又升级推出“双碳”数智化管理赋能平台二期,构建“天空地”碳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了从精准控碳到资产增值的跨越。
我们还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目前,公司“碳平台+生物固碳+碳交易”三端发力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实现数据端有“家底”、固碳端有技术、交易端有通道。一个“零碳产业园”的蓝图,越来越清晰。
2023年9月,我们联合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山西安泰碳中和研究院”,构建起“一院两平台一基地”的创新体系。
创新没有终点。目前,我们正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攻关二氧化碳膜捕集技术,并成功认定“山西省博士创新站”。年产1万吨二氧化碳的膜法电厂烟道气碳捕集装置开发及应用(一期中试)项目已立项,这是我们在减碳技术上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另外,安泰恩懿公司也在致力于做一件“大事”,就是捕捉焦炉尾气里的二氧化碳作为微藻生长基。这件事,当时国内还没人做成过。我们联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创建了工业碳捕集利用与管理技术创新中心,瞄准钢铁、焦化、电力这些排碳“大户”,开发成套藻类养殖新技术,寻找生物减碳的新路径。
这一项目的核心技术是“NPS碳捕捉集成技术”。公司攻坚克难,反复试验。一期示范工程每年能产藻粉80吨,减排二氧化碳160余吨、固碳率达到75%以上。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环保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困局,让减排变成了增收,这一项目被评为“2024年山西省企业典型创新案例”。
为形成规模效益,公司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引进复合型藻种,经过公司研发中心逐级驯化,达到趋于大规模养殖的标准。
成绩属于过去,“碳索”仍在路上,我们将继续以技术为脉、以使命为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宏大叙事中,写下属于山西的绿色注脚。
记者 闫淑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