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记忆之水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3

前几天下楼,忽然看见一个老人,我们彼此都认出了对方。他喊了我一声名字,我脱口而出:“根林大爷!”大爷86岁了,腰身依旧如当年一样挺直,只有头顶的白发像风中的芦苇随着秋风摆动着。

看到他,我一下子说不出话,思绪飞回30年前。那时村里吃水是个大问题,家家户户都要去挑水,少说往返也得半公里。扁担压在肩上吱呀作响,每日清晨和黄昏,人们都踩着蜿蜒小路走向水井,身影被扁担压成一弯,弯弯的月亮。

根林大爷那时刚从太谷医疗器械厂退休,老家是新五科村的,所以经常会回老家去转转,目睹了乡亲们吃水困难的情形,眉头紧锁在眉宇之间。为此,他决定为村里引进自来水。此后,他便日日跋涉在沟壑山梁之间,四处打听,寻访水源,不知踏破了多少双鞋底,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地方。接着,他又一家家去说,一户户去劝,把全村人松散的心聚拢到一块,大伙儿跟着他干起来。洋镐与铁锹开始在山野间挥动,一锹土,一块石,一段沟渠便缓缓向前延伸。最后,那清亮的水流,终于顺着管道流进了新五科村每一户人家的水缸里。扁担吱呀声,从此在村里绝迹了。

新五科村的水通了,根林大爷并没有停歇,他的目光又投向了邻村岔口村。他重新踏破沟沟坎坎,最终在十几里外一条荒僻的山沟里觅得一眼好泉。于是,他又一次站在岔口村人面前,话语简单却诚恳、炙热。村民们被他急迫的心点燃了,纷纷拿起工具,跟着他再次开赴远山。

那年我大约十六七岁,也跟着投入这场引水之战。我们使用的不过是铁锹和洋镐,可那时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二十分钟便能挖出一条合乎标准的沟渠。即使夏日酷热难当,汗水滴进脚下的泥土,瞬间便蒸腾不见。遇到大石挡路,我们也会合力撬动,沟渠塌方,便重新挖过。根林大爷日日奔走于山野之间,他的身影从这头出现,又在山梁那头隐没。大家看在眼里,心头便有一股清泉涌上心头,没有谁再喊一声苦,抱一声怨,只听见山野间响彻着铁锹与洋镐的碰撞声。

大约经过半年的苦战,清冽的泉水终于顺着水管流进了岔口村的家家户户。水哗啦啦涌进缸里的那一刻,根林大爷露出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笑容。那水清澈照人,映着一个村庄汗渍斑驳的脸庞,也映着根林大爷沟壑纵横却异常明亮的眼睛。

30年时光如水塔里溢出多余的泉水,如今楼下重逢,大爷腰杆依然笔直。岁月卷走了很多,但这满头霜雪的老者,却如一道不竭的山泉,仍在我记忆深处汩汩流淌。我想,所谓“好人一生平安”,大约就是像根林大爷这样,以一己之诚引活水于大地,于是大地便以深长的岁月回赠雪亮的银发与清亮的眼神。

宗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