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3
周 至
自然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有人喜月,有人爱风,有人喜观星,有人爱听雨,无可厚非,都是常态。天然的,有时就会爱黄昏夕阳,爱大漠孤烟,爱繁星点点,爱风雨交加……但因喜欢某一事物而被人记住,因书写某一事物而名动一时,也是一桩趣事、幸事。
作家刘东升因工作调动居于祁县时,得知当地有过天阴的习俗,便写了一篇长文《过天阴》,以名其俗,先后发表在《散文选刊》《山西日报》等报刊,并获2017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年度散文二等奖。
古人遇喜而名物,如“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月”“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大文豪苏轼为百姓祈雨而写下《喜雨亭记》。祁县人过天阴的乡俗,自《过天阴》一文而闻名于世,农耕文化的传统习俗,得以传承和宣扬。
刘东升,笔名冬声,中国作协会员,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著有《与书共舞》《朝圣故乡》《过天阴》等,做收藏30余年,多是民间的木版年画、古碑拓片、山西古代名流字画等。刘东升对故乡有着深沉的爱和情感,多年潜心研究乡邦文献,搜集整理与晋中传统文化相关的木雕、拓片、古籍等,弘扬地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最为显著的,莫过于对风尘三侠传奇的挖掘整理。
唐代传奇《虬髯客传》写:隋末乱世,红拂女、李靖、虬髯客三个侠客邂逅于灵石水头镇的一家客栈,相谈甚欢,意气相投,结为知己,建功立业……“风尘三侠”的情节、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被后人广为传颂,并以多种文化形式表现,如改编为《红拂记》《虬髯翁》等,其题材图案出现在瓷板、书画等,流传甚广。
刘东升工作室挂着“风尘三侠”的画作、书法,摆放着“风尘三侠”的木雕、瓷雕、泥塑等,他逢人必讲风尘三侠的传奇,他为“风尘三侠”办过展览,写过多篇文章,不遗余力宣扬义气三侠与家乡灵石的关系,那段湮灭在历史尘埃的故事,在他的努力下,一点点被大众了解和熟知。
2025年7月,《火花》杂志刊载了刘东升中篇小说《风尘三侠奔灵石》,他用艺术的手法和生动的表达,再次诠释了“风尘三侠”的侠义之气,更将故乡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功绩为人所知,宣之于口。
为了讲好这段千古传奇,刘东升花了10年时间整理构思,光草稿本就用了好几个,他沉浸在这个故事中无法自拔。自古乱世出英雄,侠义真豪杰,他尽其所能搜集藏品、挖掘史料,不断还原和连缀这段传奇。翻开史书“机缘”二字,比比皆是,所谓命数大抵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巧,三人邂逅于灵石,建功立业于初唐,千年后,刘东升专注家乡文史收藏研究,挖掘出这段传奇。这是一段机缘。
作为研究考证的课题,“风尘三侠”在刘东升的书写和讲述下,越来越为世人所熟知、传颂。韩信岭、韩信庙、三湾口、冷泉关……这些家乡灵石的名胜、关隘,在他笔下,生动活泼起来,山水清晰悠远,历史近在眼前。他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从历史尘埃中发觉闪闪发光的点,经过演绎和还原,让那些蒙尘的人和事熠熠生辉。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刘东升读史不忘来时路,赓续地域文化,弘扬民间荟萃,他修志问道,著述文字,数十年如一日,深度推介灵石及周边地域文化,赤诚之心,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