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喜村旅拍记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3

张国柱

平遥古城东南,深藏着一座古韵悠长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朱坑乡喜村。多年来我数度踏入这片土地,每一次造访拍摄,那零落凋敝却又沉淀厚重的历史遗存、陌生又熟悉的乡间面孔与质朴习俗,以及生机盎然的田野树木,总能让我在悠然自得中收获无尽的欢愉。

喜村现存明清古建筑十余处,自去年起,古建修复工程渐次展开。那些曾残垣断壁、碎瓦颓垣的破败景象,而今正徐徐回归往昔的辉煌模样,仿佛重现了这个村落曾经的繁盛光彩。

喜村为晋商毛氏家族的发祥地,拥有多处晋商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毛家十四院”,包括威严的毛家堡、气派的毛家大宅院、文雅的毛家书院、庄重的毛家祠堂与雅致的毛家花园等,这些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宛如一部立体的晋商文化史书。毛氏家族先祖毛鸿翙曾任日升昌票号二掌柜,其非凡的商业智慧与创新精神为毛家奠定了坚实的财富根基;至其孙毛履泰时,家族事业更臻巅峰,毛家票号的生意版图在全国铺陈开来。

然而,繁华终难永驻。如今,那些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毛家大院,只能在沉默中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踏入大院,虽修复尚不完整,但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间,古朴与精美的气质已然溢出,处处彰显着曾经的奢华气派。屋舍中庭、花园的装饰华美考究,就连过门石、茅厕、狗洞等细节之处,亦雕琢得一丝不苟,遥想当年毛家生活的奢华,令人不禁神往。

晨光熹微,一缕缕初阳洒在毛家祠堂的青砖灰瓦上,光影交错间,古老的建筑更显庄严肃穆。祠堂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更是家族理念的凝结。始建于明代的毛家祠堂,虽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的重建记录,仍清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这里曾是毛氏族人祭拜祖先传承、家风的圣地,如今则成为晋商文化的重要象征。

毛家书院,原为毛家子弟读书之地。晋商一向重文化教育,经商之余,必为子孙延请名师、设立私塾,以期子孙知书达理、遵规守矩。书院内,阳光透过木窗,斑驳树影摇曳在历经岁月沧桑的破旧书桌上,微风拂过,纸页沙沙作响,似是百年前毛家子弟的朗朗书声穿越时空而来,又似寿镜吾先生微笑着吟诵“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在这片深宅大院间旅拍,感受迥异于他处晋商建筑的别样风情。因在这方庭院中,曾真实存在过那些叱咤风云的晋商身影。身着晋商时期传统服饰,挽起发髻,戴上华美头饰,漫步于深深庭院,耳畔似闻昔日喧嚣,仿若重返商贸繁荣的黄金时代。那一刻,你不再是行色匆匆的游客,而是百年前的晋商少奶奶或少东家,在举手投足间尽展当年神韵。

喜村作为典型的北方汉民族传统村落,除了数量众多的深宅大院,那些神秘难测的古建影壁,依着蜿蜒曲折的青石小巷参差错落,与四周“枯藤老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古老质朴的画卷。

对于旅拍者而言,漫步村中街道,自有一番别样意趣,条条青石小巷,皆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宁静。偶遇一位曾与我们合影的老人,数年未见,再次相遇,双方皆满心欢喜,重新合影留念。老人皱纹更深,精气神依旧,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身旁是四五岁的活泼小孙儿,眼眸灵动,催促着老人让他爬树。

此情此景,恰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般与世无争、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息,怎不令人向往?

喜村人坚守着传统民风民俗。每至春节,社火表演便热闹开场,舞龙、舞狮、高跷、抬阁、旱船等轮番上演,乡村节日氛围浓郁。一次到访时,正逢山西省文联“强基工程”新春特别行动走进喜村,开展“我们的春节·欢乐中国年”文化惠民活动。舞台上,舞蹈、相声、戏剧、魔术等节目精彩纷呈;台下,演员们的生动表演与村民们的热情投入交织,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在喜村的文化活动中,非遗文化传承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保留着诸多传统手工艺,剪纸、刺绣、蒸花馍等尤为出色,活动现场两侧的简易展台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剪纸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刺绣色彩斑斓、针脚细腻,尽显喜村妇女的灵巧与智慧;花馍更是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根据用途捏成形态各异的动物模样,蒸熟后憨态可掬,惹人怜爱。

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农耕文明,是汉民族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先秦时期民间传唱的《击壤歌》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喜村人继承了农耕文明顺应时序、因地制宜、遵循规则、和谐共生的理念,勤劳质朴的他们,让这一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喜村的红薯远近闻名,它色泽红润质朴,形态各异,散发着香甜气息。在艰难岁月里,红薯曾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口粮,滋养着对甜蜜生活的渴望。如今,生活富足,红薯也从救命粮变成了时代更迭的见证者。

午间餐桌上,主人端上一盘拔丝红薯,瞬间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味觉记忆。红薯红里透黄,糖丝晶莹剔透,二者相融,堆成一座小山,熠熠生辉。我们迫不及待地举起筷子,轻轻夹起一块,金黄糖浆拉出长长丝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细线,刺激着味蕾。轻咬一口,软糯红薯与甜蜜糖浆交织,这场味觉盛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随后,主人拿出当地苹果招待。将苹果贴于脸颊拍个特写,“人面桃花相映红”,把桃花换成圆润苹果,也别有一番意趣。

提及田野,每至秋季,喜村便是一幅金色画卷。庄稼成熟时,田野一片金黄,稻穗低垂,玉米饱满,丰收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想象着身穿汉服,长发飘飘,漫步在这金黄田野间,远处古朴村落与夕阳相映,仿佛一切都笼罩在灿烂光辉之中。或是换上粗布短衣,肩挎竹篮,晋商大院的大家闺秀瞬间化作农家小院的小家碧玉,甜美可人。

湛蓝天空下,远处山峦若隐若现,起伏线条勾勒出大地轮廓,偶尔几声鸡鸣犬吠,打破宁静,却又平添几分生气。

喜村,宛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等待着我们用镜头描绘,用心感受。在喜村旅拍,快门按下的一瞬,仿佛定格了时光,将往昔的繁华与沧桑永远留在镜头里。

我们从“看画人”变成“画中人”,见证晋商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交织出的怡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