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

山河念英烈 薪火燃初心

——中国烈士纪念日,我们铭记!我们传承!我们致敬!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9-29

9月30日,中国烈士纪念日。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一个缅怀与追思的日子,更是一个承载民族记忆、彰显家国情怀的日子。为那些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为那些在保家卫国的艰苦斗争中,不畏强敌、英勇奋战,血染沙场的战斗英雄;为那些在和平年代的平凡岗位上,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献出宝贵生命的忠诚卫士;为所有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矢志奋斗、英勇献身的英烈们!

红色地标 太行山上铸丰碑

从左权县城驱车南下,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蜿蜒前行,不多时,抗日重镇麻田便映入眼帘。群山环抱之中,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静静地依山而立。

左权县史志研究室副主任赵晋国站在斑驳的石阶前介绍说:“你看这地形,四周高山合围,如铜墙铁壁;中间平川坦荡,似天然棋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策源地、“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实践区,也是刘邓大军的诞生地和八路军太行兵工生产核心区。1937年11月,八路军第129师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创建太行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移驻麻田镇,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在此指挥华北抗战长达5年。

走进院落,狭窄的土炕、斑驳的木桌、锈蚀的油灯等旧物,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就在这里,先辈们指挥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赵晋国说:“总部驻扎麻田五年间,众多开国将帅曾在此指挥作战,而当时不足十万的左权百姓也并肩而立,共同撑起了钢铁壁垒。”

在距旧址约1公里处,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巍然矗立。步入纪念馆,科技与历史在此碰撞,三层展馆内,7个数字化展厅通过声光电的巧妙运用,让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触手可及。讲解员吕莹在左权将军家书展柜前深情地说:“这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烽火岁月里一颗滚烫的心。”

在左权县城西关村前街26号,曾是八路军情报站“泰记号”商店的地方,辽县抗战纪念馆静默矗立。2009年,退休干部王艾甫自费创建该馆,1.5万件红色藏品浓缩了烽火记忆。2013年,它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17年,王艾甫将其无偿捐赠政府并免费开放,十余年间,已接待逾80万人(次)。

如今的左权,红色基因传承如春风化雨。全县构建起了完善的红色教育网络,以麻田总部片区、桐峪1941小镇、十字岭纪念园等为核心,全力建设山西红色旅游目的地,让每寸山河都成为砥砺初心的鲜活教材。(张颖)

追光而行 缅怀先烈承薪火

穿过松柏林,到烈士纪念碑前,敬一个礼,献一束花。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日前,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24级专硕2班10余名同学来到榆次火车站站前公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他们身姿挺拔,神情肃穆,缓缓走到烈士纪念碑前,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无尽缅怀和敬意。

在时光长河中,红色精神如熠熠星辰,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回到校园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着对革命历史的感悟,在思想的碰撞中,大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先烈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让他们汲取到奋进的养分,让青春的旋律与红色精神紧密交织、同频共振。

“我们要以缅怀之心祭奠英烈,铭记信仰的力量。”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24级专硕2班李林洁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不仅代表了同学们的内心写照,更代表了他们的庄严承诺。

在历史光影中感悟抗战精神,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晋中市博物馆红色革命专题展厅里,讲解员声情并茂,将革命历史娓娓道来,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舍生忘死的抉择,化作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直抵人心。

来来往往的青少年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驻足观看,他们静静凝视着眼前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泛黄的图片资料,眼神中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在这里,青少年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更感受到了信仰的温度。刚升入初一年级的王新瑞就是其中一员,他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过革命历史,在中国烈士纪念日来临前,我来到博物馆参观,真切感受到先烈们的伟大,非常震撼和感动。”(王爱媛)

热血忠魂 不能忘却的记忆

秋日的晋中市烈士陵园松柏苍翠,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庄严的纪念碑上。讲解员李雅丽站在马定夫烈士雕像前,用轻柔却有力的声音,将一段用生命书写忠诚、用热血浇灌信仰的英雄故事娓娓道来。

“1935年,马定夫考入北京镜湖高中。在那里,他接触到进步思想,并于次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雅丽语气庄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榆社县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并担任太行二分区新编第十旅三十团政治委员,和团长一起严格治军。”

1943年6月,晋中平川麦浪滚滚,马定夫率领三十团来到太谷南山根据地中北岭一带,准备参加夏收保卫战。一日清晨,日军发起偷袭,马定夫迅速作出部署,率领部队在山里埋伏,并将参战的民兵埋伏在部队的右侧山沟。当敌人越来越近时,马定夫一声令下,顿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日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危机又至。1943年7月22日,太谷六区抗日政府举办军民联欢晚会之际,黄卦据点的日伪军趁夜偷袭。次日凌晨,敌军逼近枫子岭,占据要地,千余名群众生命危在旦夕。

生死一线间,马定夫毅然决定以保护群众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他命令部队迅速参加战斗,同时派人组织群众迅速转移。“同志们,我们要坚决拿下东南面的山头,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有我们就有群众。”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是对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战,我方终于取得了胜利,但马定夫却在战斗中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晋中,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李雅丽说,“我深爱这片土地,更深爱着那些为之献出生命的英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像马定夫这样,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不顾身的英烈们。” (李娟)

陵园守护 以平凡致敬不凡

在晋中市烈士陵园,守护烈士纪念设施的工作人员构成了一支特殊的队伍。烈士陵园后勤中心工作人员康一春便是其中一员,他与同事们一起,共同肩负着保护烈士安息之地的责任。

守护烈士陵园的日常工作琐碎而繁重。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陵园,他们已经开始清扫院落、擦拭墓碑、修剪绿植、日常维护等。每天上午8时许,康一春早早到岗,开始一天的工作。陵园的用水、用电、保洁、消防安全等,都需要他参与管理。秋天要及时清理落叶,冬天要扫雪除冰,确保参观通道安全畅通。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他一丝不苟地做了8年。

8年的守护,让康一春对每座墓碑背后的故事都了然于心。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通过参观,记住这些烈士,传承他们的精神。

随着第12个中国烈士纪念日的临近,康一春和同事们都忙碌起来,全员投入到活动会场准备、环境美化和设备维护等工作中,确保公祭活动有序进行。“我们要让每一位来祭奠的人,都能感受到庄严神圣的氛围。”康一春介绍,他们增加了日常巡查频次,确保每一处设施都完好无损,每一片绿地都整洁美观。

为何选择这样一份工作?面对疑问,康一春的答案简单而深刻:“我从筹建开始就参与,看着这里一点一点建成,对这里非常有感情。躺在这里的烈士们都是为新中国成立而流血牺牲,能在这里工作我特别自豪。”

“有人觉得我的工作单调枯燥,但我不这么认为。每天一走进烈士陵园,就觉得身上暖烘烘的,我们守护的是为国捐躯的烈士,看着这些墓碑,就像在和历史对话。”康一春说。

明天,当阳光再次照进陵园,康一春又将开始新一天的守护,在平凡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向英烈献上最真挚的敬意。(闫淑娟)

和平卫士 以生命守护岁月安澜

“这枚三军仪仗队徽章,妈妈说爸爸一直视如珍宝,将来,我要把这枚徽章一直传承下来……”中国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平遥县的武昌徽小心翼翼地捧着父亲武登屹的遗物,眼眶微微泛红。武登屹牺牲时年仅27岁,那时的武昌徽尚不满两岁,对于父亲的模样,他只能依靠家人的描述去拼凑、去想象。

武登屹,1973年6月出生,这位原平遥交警大队协勤民警,心中始终怀揣着炽热的报国之志。1991年,他毅然投身军旅,凭借自身出色的条件,被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在那庄严神圣的岗位上,他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圆满完成120多次任务。为振国威、壮军威和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贡献,期间,他先后两次被仪仗大队授予优秀士兵称号,还获评“十佳”仪仗兵,这些荣誉是对他卓越表现的高度认可。

1994年退伍后,武登屹并未停下奉献的脚步。1996年4月,他受平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邀请,出任警训教练员。1997年,平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向社会公开招收交警协管员,武登屹凭借自身良好素质和过硬基本功,顺利入选。然而,命运却在2001年5月27日按下了残酷的暂停键。当天上午9时20分许,他在108国道兰村段执行任务时,不幸被一辆大货车撞倒,当场牺牲,年仅27岁。

武登屹牺牲后,家人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家人前行的道路。武昌徽回忆,母亲常常向他讲述父亲的故事,那些英勇无畏的瞬间,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父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誓言,成为他成长路上的指引。

如今,武昌徽带着对父亲的思念与敬仰,勇往直前、热心助人,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武玲芳)

记者手记:让信仰火炬永续燃烧

史俊杰

中国烈士纪念日,是一个国家对英雄的礼赞,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当晋中市烈士陵园的晨光照亮纪念碑上的名字,当各地群众自发驻足缅怀,我们深知,这个特殊的日子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纪念仪式,成为凝聚民族精神、传递信仰力量的重要载体。​

它不是对过往的简单回望,而是对精神根脉的守护。从战火纷飞年代舍生取义的战士,到和平时期为守护家国挺身而出的勇士,英烈们用生命诠释了“担当”二字的重量。烈士纪念日的存在,正是要让每一代人都能触摸到这份精神温度,明白今日的国泰民安,是无数人用热血换来的“山河无恙”,从而在心中筑牢 “不忘来路”的信念。​

它不是一次短暂的情感表达,而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当青少年在纪念活动中读懂英烈故事,当普通人在红色地标前感悟初心,英烈精神便有了传承的载体。这种传承,无关轰轰烈烈的壮举,而在于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是恪尽职守的坚守,是面对困难的勇毅,是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中国烈士纪念日提醒我们,英烈未远,他们的精神当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每一个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正道、勇担使命。​

铭记英烈,从来不是为了沉溺于悲伤,而是为了汲取奋进的力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致敬的不仅是逝去的英雄,更是那份永不过时的信仰;我们缅怀的不仅是过往的历史,更是要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 “英雄故事”,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报眉设计 / 郝成圆

制图 / 郝成圆

策划 / 路丽华

统筹 /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