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10-01
在太行山西麓的黄土沟壑间,榆社县正以一场跨越千年的“匠心接力”书写古建发展新篇章。
这里被誉为“中国古建之乡”,一支由7000余名古建工匠组成的队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
从故宫修缮到江南园林彩绘,从寺庙修复到仿古建筑群落营造,处处可见他们挥洒青绿、雕琢飞檐的身影。
这份技艺的“星火之源”,正深藏于县城旁的石花村:30孔古朴窑洞组成的“师绘斋”内,奠基人岳俊德曾在此执笔传艺半世纪,亲手培养超过5000名弟子,将青绿山水与沥粉贴金技法镌刻进一方水土的基因。
如今,榆社古建工匠以“农忙荷锄、农闲执笔”的独特模式,组成百余支专业施工队,将源自石花村的彩绘绝艺播撒至全国,更让“窑洞中诞生的东方美学”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产业跃升里的政策驱动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榆社建筑彩绘非遗工坊成功入选,成为我市唯一获此国家级殊荣的非遗工坊。
近年来,榆社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古建产业发展。2022年,榆社县整合县内8家从事古建行业的中小公司,成立了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品牌优质、业绩优良、文化优秀”的现代企业。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成立省级劳务品牌创建专班,多部门协同联动,推动“榆社古建工匠”获评2023年省级劳务品牌。
2024年,榆社县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古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25条举措全面覆盖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项目推进等。召开榆社县古建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古建行业突出贡献人才、优秀工匠及专业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凝聚起推动古建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目前,榆社古建产业年工资收入超3亿元,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成为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的典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借古建这门手艺端稳了致富饭碗。
双绝技艺里的创新传承
榆社古建的核心竞争力,深藏于两项独创绝艺——汉纹锦彩绘与泥皮壁画技术。
在榆社县古建公司展厅内,一组永乐宫壁画局部作品格外引人注意。色彩斑驳的泥皮上,天女衣袂飘飘,断裂处可见内嵌的麦秆。
“这是我们的泥皮壁画技术。”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曹胜介绍,工匠们为保护修缮中的珍贵壁画不被破坏,独创“揭墙泥画”技艺,后升级为可移动展示的泥皮壁画。
这项创新让沉睡在墙壁上的艺术珍品获得新生,而其最精髓的汉纹锦彩绘已有数百年传承史。汉纹锦彩绘分等级,其中五彩汉纹锦位列上等。它以青绿为主架,红、蓝、绿、紫等色勾勒祥云,既遵循古法又给予匠师创作空间。
为推动传统技艺创新发展,榆社县建立泥皮壁画文创工作室,制定工艺标准,融入三晋文化元素,打造“山西唐卡”,着力提升其艺术价值与市场认可度。
同时,设立专项工作室,系统研究并制定山西汉纹锦彩绘技术规范,填补区域工艺标准空白。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工程,成功申报砖雕、木雕等县级非遗项目,组织编撰《榆社古建彩画技艺》专业教材,将传统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标准化知识体系,推动古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育才工程里的匠心接力
技艺传承的关键在人才培养。为此,榆社县探索出了“校企合作+专业培训+资格认证”的育才体系。
“2017年以来,我们已累计举办彩画班10期、木工班1期,培训1356人。”曹胜介绍,创新性举办了全省首家县级木工中级技能鉴定考试,61名木工获得国家人社部颁发的证书。
榆社县还挂牌成立了古建营造师培训基地,新增培训持证技术工人2000余人。针对脱贫人口开设专班,752名脱贫户通过彩画培训、木工培训掌握一技之长,42人获古建高级营造师资格。
此外,榆社县财政还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按照每年5000元/生标准,定向支持古建专业学生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现代学徒制”“大师工作室”等模式,邀请行业领军匠人入校授课,以师徒传承方式实现技艺薪火相传。
在县政府支持下,榆社古建集团和县职业中学、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探索“3+2”贯通培养机制,打通从业人员学历提升通道。目前,已累计向全国11个省份输送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800余名,成为华北地区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生力军。
古建民宿里的文旅融合
云竹湖畔,三面临水的偏良村,六座古建风格民宿小院落成,青砖灰瓦间点缀着精致的汉纹锦彩绘。
偏良村利用闲置房屋打造高标准古建民宿,将普通的农家小院进行个性化改造,发展民宿产业,成为游客体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空间。
与此同时,云簇镇崇串村也积极探索“党建+庭院经济+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发挥村内古建能人的技艺优势,打造特色古建庭院经济,让农村庭院成为农民的“聚宝盆”。
榆社县以创建云竹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牵引,着力打造古建民宿群,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以民宿经济发展实现从单一观光游向生态文化综合游转变,让古建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全产业链孵化的榆社模式
2022年,在县政府推动下,分散的百家施工队整合为榆社古建集团。集团旗下聚集建筑劳务、工程设计、文创开发等各类专业公司,形成全产业链平台。此后,集团推动建设古建产业园,整合上下游产能,打造一站式产业聚集区。
“我们致力于构建集文化传承、创新、活化、营销于一体的孵化平台。目前,产业园已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曹胜表示。
榆社古建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产业带动就业,品牌促进创业”。这一模式,让传统工匠从分散作业转向集团作战,从劳务输出升级为文化输出;泥皮壁画成为可销售的文创产品,汉纹锦技法融入现代装饰,古建技艺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30孔窑洞孕育的东方美学,如今化作7000榆社工匠手中的青绿彩笔,从汉纹锦彩绘到泥皮壁画创新,从窑洞授艺到大学课堂,榆社古建已构筑起“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产业振兴—文旅融合”的完整生态链。(程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