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守一泓清水 护两岸青绿

——晋中持续深化河湖长制绘就幸福河湖新图景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17

祁县昌源河湿地公园。

碧波荡漾,飞鸟翩跹,绿意环抱。金秋时节,穿行于晋中大地,一条条河流清波流淌,一座座湖泊倒映天光,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锦绣画卷。

近年来,晋中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将河湖治理与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城市升级深度耦合,走出了一条以高品质水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8 月 15 日,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常书铭,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河长刘星共同签发晋中市第4号总河长令——《关于深入开展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专项行动的决定》,要求各级各部门将母亲河复苏与幸福河湖建设作为深入贯彻国家“江河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一场旨在让晋中河湖焕发新活力的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深入推进。

治水之害

筑牢河湖生态安全屏障

汾河波光粼粼,芦苇轻舞;昌源河绿道如带,群鸟翱翔;云竹湖碧水悠悠,宛如明珠镶嵌……这美景背后,是我市对水环境治理与水安全防护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

在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1万立方米容量的中水蓄水池碧波荡漾,与新建的篮球场、绿化广场相得益彰,可曾想昔日这儿是蚊虫乱飞的臭水塘,村民路过都得捏着鼻子走。

中街村南面就是汾河,距离仅一公里,这里的生活污水处理情况直接影响到汾河水质。介休市坚决贯彻落实我市水环境治理“看不见、闻不见、听不见”三个不见标准,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精准发力,实施黑臭水体治理+中水利用工程项目,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一改往日“污水横流”的窘况。

这是我市系统推进污水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全市治水成效显著,今年已完成67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139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38.5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水清了,环境好了,群众的笑脸也多了。我市着眼长远、未雨绸缪,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实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成水毁修复和重点山洪沟道治理,坚决筑牢水安全防线。

“我们加固了河堤,清理了堤内淤泥,有效消除隐患,保证行洪通畅和河势稳定。”平遥县水利局河道站站长赵显豪沿着惠济河边走边说:“一到雨季,惠济河行洪压力大,我们既要保护好汾河生态,更要做好防洪抗灾工作。”

我市以安澜为基,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双向发力,总投资22.3亿元开展防洪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河道堤防治理工程40项,治理河道650公里,建设堤防护岸270公里,疏浚河道278公里,进一步夯实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根基。此外,面对七八月防汛关键期,我市紧盯水库、重点河段、淤地坝,对关键部位不间断巡查排险,成立防汛抢险专家组,搭建多部门联合会商平台,及时研判汛情水情发展趋势,精准调度流域防洪工程,进一步提升守护河湖安澜的综合能力。

如今,现代技术也正逐渐成为我市抵御水灾害、守护水安澜的关键力量。借助“晋中智慧水利”App,巡河人员仅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签到、轨迹记录与影像上传,大幅提升河道管理效率;而无人机与视频监控系统协同构建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可实现对汾河水质24小时全天候、全覆盖的智能监控,推动了水环境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的转变,切实筑牢水安全屏障。

用水之利

激活生态富民双引擎

“用昌源河的‘阳水’(地表水)浇灌梨园,每年水费能省200元,梨的品质也好了,表皮白、糖分高,以前一斤卖1.5元,现在能卖到2元,亩产还增加了1000斤!”祁县古县镇下闫灿村梨农孟民先高兴地算起了“节水增收账”。

在祁县梨苑灌区,昌源河水经4道过滤后,通过泵站输送至2.6万亩酥梨园,惠及3479户梨农。这是晋中“以水润农”、以优质水资源赋能特色农业的生动实践。

在榆社县云竹湖下游,三和农牧渔有限公司的生态甲鱼养殖基地内,50万只甲鱼在清水中茁壮成长。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已形成“养殖—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开发出“小米炖甲鱼”“鳖甲汤”等系列产品,产品远销多个省市。同时,公司吸纳50名村民就业,真正使“好水”变成了“好产业”。

榆社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局长原永龙介绍,云竹湖水除了灌溉 5 万亩耕地、覆盖 18 个行政村外,仅云竹湖水库银鱼养殖一项,每年就为县里财政上交 170 万元的承包费。

水不仅能富农,亦能兴旅。沿云竹湖 27 公里的环湖路前行,岩良村的民宿集群格外热闹。望澜居民宿内流水潺潺、盆景常绿;水乡居农家乐在旺季时天天满房;改装的房车里还可以娱乐,装配式现代风格的别墅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体验。

“8月份,来自北京的游客带着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在小院住了半个月。”岩良村民宿负责人刘瑞芬说道。目前,全村已有13家农家乐民宿,房间均价300元,还带动周边村民从事服务、配菜等工作,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在云竹湖另一端,榆阳休闲农庄码头游船穿梭、笑声不断。“从16个蒙古包起步,到现在码头、演艺船、儿童乐园,已累计投入3400万元!”农庄负责人陈晓峰介绍。农庄不仅提供13个免费游乐项目,还举办泼水节、烟花秀,冬季更开放50亩雪场,去年暑期单日最高接待游客5000人次,冬季日均接待量达4000人。

随着云竹湖水质提升至Ⅱ类饮用水标准,每年春季有500多只白天鹅来此栖息,最多时达2万只,山鸡、梅花鹿等野生动物也日渐增多,“生态优、旅游旺”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以前靠服务垂钓者挣钱,现在开饭店、办水上餐厅、搞露营,年收入能有60万元!”“旦儿饭店”老板梁跃清是云竹湖畔最早开饭店的人,30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云竹湖的“蝶变”。从最初“住一晚5元、管饱3元”的简易接待,到如今能容纳200人的“向阳号”水上餐厅,再到100多亩采摘园、快艇摩托项目,梁跃清的生意越做越大。

今日的云竹湖,不仅是“太原后花园”,更是集垂钓、骑行、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每年举办的垂钓节、自行车赛吸引数万游客,为当地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市立足用活水元素、做大水产业、发展水经济,将幸福河湖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整体布局,探索“河湖+”“水利+”融合模式,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廊带、休闲康养廊带、晋商文化旅游链、涉水产业集聚群,实现绿色水产业和绿色水经济比翼齐飞。

彰水之美

让河流湖泊重现生机

在祁县乌马河左墩——苗家堡村入昌源河口段,河道管护员郝晋桢正在巡查管护河流、清理河道垃圾,他的工作路线已实时传送至祁县智慧河湖管理平台。“巡查中,如果发现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排污等问题,我就用手机拍照,通过‘晋中智慧水利’App及时上报。”郝晋桢说。

同一时间,在祁县水利局中控管理室的大屏幕上,郝晋桢的巡河轨迹也显示在了“祁县智慧河长”页面上。从“晋中市河长办数字监控平台”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晋中市111条河流、63座水库、35座淤地坝、11处水文站点等基础信息,河流、水库划界数据以及河流建设数据。

在推进河湖长制改革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用数字化赋能河湖立体化监管有效路径,通过建立河湖电子数据库、开发水系一张图、移动端App、终端识别等功能建设,实现了河湖立体化监管。

发源于太岳山脉孟山头南麓的昌源河,属汾河一级支流。祁县重点从昌源河流域防洪安全、生态修复治理、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水文化传承保护、数字流域孪生建设、乡村振兴廊带融合等方面着手,推进实施昌源河幸福河湖建设任务,努力实现河流系统治理、管护能力提升、流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

“昌源河数字孪生流域基础平台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河流、水库、水资源模型逐步有序导入与调试。我们正全力推进数字孪生流域AI防洪模型与水资源管理模块开发,加快智慧河长平台迭代升级,逐步提升昌源河流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河流‘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逐步形成与幸福河湖相适应的现代化河湖管理体系。”祁县政协副主席、水利局局长赵宏说。

近年来,我市锚定“一泓清水入黄河”目标,水岸同治、溯源管控、治提并举。实施生态补水700余万方,全市7个水质国考断面中,5个国考断面达优良;全市7个省级湿地公园风光秀美,天鹅、黑鹳等国家一级野生鸟类在河湖聚集,见证了晋中河湖焕发新生;深入挖掘水文化,保护万里茶道、汾河渡口、沿河古村等水利遗址,先后建设了河流水情展馆、河湖长制主题公园、水法治主题公园等,提升了河湖治理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

截至目前,昌源河成功入选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潇河晋中市段、昌源河祁县段和榆社云竹湖3条河(湖)达省级五星级幸福河湖标准,寿阳白马河、榆次涂河、左权柳林河3条河流达省级四星级幸福河湖标准。

守护每一条河流,滋养每一片湖泊,一幅清水长流、青绿满城、人文兴盛的幸福新图景正在晋中大地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郝宇佳 王 晶 雷 甫

本报摄影 张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