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20
从扶贫到脱贫,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脚步始终朝着让乡村更好、村民更幸福的方向迈进。如今,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我市凝聚各方力量,秉持久久为功的耐心,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施策,一步步奋力开创全市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今天,我们采撷乡村蝶变中的一些印记,透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事,从鲜活日常里,感受一路走来的变化和温暖。
生活变样 从 “过得去”到“过得好”
“这几年,咱们村大变样了。路修好了,树种上了,村子越来越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说起村里的变化,昔阳县沾尚镇中山村村民李保田笑容满面。
跟随李保田的脚步,记者走进中山村,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过去简陋的土墙,如今被精心重构,创意十足。杂乱的陶瓷罐、废酒瓶、旧轮胎,经过村民们的巧手点化,变成了街角灵动的艺术品。粉刷一新的墙面上,“忆童年”“外婆家”“人世间”等主题艺术画栩栩如生。特色小花园、微景观错落有致,成了村庄的“颜值担当”,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
“以前村里那真是一下雨就出不了门,到处泥泞。”李保田指着脚下平整的水泥路感慨道,“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通了硬化路,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花草草,建起了小花园、小菜园。咱们村本来就有山有水,现在这么一收拾,更是锦上添花,连城里人都爱来我们这儿游玩度假。”
与此同时,和顺县松烟镇南天池村村民王江萍的日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家门口稳稳地端起了“旅游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近年来,南天池村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当作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金钥匙”,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新模式。古老的“牛郎织女文化”焕发出新活力,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以前哪敢想啊,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牛郎织女故事,今天真能吸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还能让我们靠着它过上好日子。”谈起这几年的巨变,几年前还在外奔波打工、如今回乡经营民宿和烧烤营地的王江萍满是自豪。他说:“现在游客一拨接一拨来,光是每年夏天旺季,我就能收入四五万元呢。”(李娟)
产业兴起 从“靠天吃饭”到“有活干”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水致富!”村民们的话道出了昔阳县大寨镇郭庄村近年来的变化。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依托省级水利风景区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业态”双轮驱动的特色发展之路,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旅游饭碗”。
秋日的晋中大地层林尽染。走进郭庄村,千亩水域碧波荡漾,青砖灰瓦的民宿掩映在绿树间。近年来,郭庄村以“村库联动、以水兴村”为思路,深度挖掘郭庄水库生态资源。郭庄村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留存的建筑,精心打造了一批富有当地特色的民宿。错落有致的民宿独具特色,与周边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宛如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民宿以渔家文化为主题,将渔业工具巧妙融入装饰细节,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渔家生活。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水上风味美食,还能全方位感受渔家文化气息。
郭庄村依托特色民宿,打造集民宿体验、水上运动、露营休闲于一体的水利景观集群。“我们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设置保洁、服务等岗位,对农产品实行‘保底收购+溢价分成’模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产业链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寨镇党委书记毛瑞涛介绍。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郭庄村对生态底色的坚守。郭庄村还开展“三清一拆”行动,修建了环湖景观路。“你看这些新增的花池,再加上太阳能路灯全覆盖、垃圾分类智慧管理、有机肥种植等举措,村子已构建起‘亲水、乐水、享水’的生态链。”毛瑞涛介绍。
夕阳西下,郭庄水库泛起金色涟漪,民宿里的欢笑声与远处孩童的嬉闹声交织成曲。这座位于太行山间的小村庄,正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绘就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壮美画卷。(张颖)
观念更新 从“等靠要”到“主动闯”
在全市广大乡村,很多农民与时俱进,依托当地政府打造的特色劳务品牌,主动找路子、学技能,靠手艺提升自身价值,实现劳动致富。
李海燕是灵石县段纯镇段纯村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络平台看到了灵石县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提供的免费护工培训信息,她便主动从村里赶到县城报名参加培训,学习技能。这次培训务实,课程紧密对接真实工作场景,从病患护理、生活护理、疾病护理等三方面提升学员专业素质,确保他们结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
通过学习,李海燕掌握了照顾老人的专业技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学会这项技能,我就能外出打工,凭本事挣钱了。”如今的李海燕,已经从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转变为拥有专业技能的护工,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太谷古城修缮保护现场,岳素萍爬在高处,一丝不苟地勾勒斗拱彩绘。她从事古建彩绘工作已有30余年,所绘图案富有立体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她和丈夫一起做画匠,一年可增收10万元左右。
在榆社县,像岳素萍这样依托“榆社古建工匠”这一省级劳务品牌务工的人员有7000余人,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近年来,榆社县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工作思路,打造“培训、取证、劳务派遣、就业、增收”全产业链特色劳务发展路径,并积极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探索贯通培养、联合办学等模式。如今,成立了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等100余支建筑专业队,让农民转工匠,端稳就业碗。
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技能培训,依托劳务品牌,勇敢地走出乡村、闯荡市场,他们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闫淑娟)
他们是实干为民的“村民带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秋日风景里,无论是太行山上的和顺县井玉沟村,还是汾河岸边的平遥县洪善村,皆是屋舍俨然、街巷洁净、安居乐业,村民们纷纷感慨:“如今真是环境越来越美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更有群众直言:“村民在奔向幸福的道路上离不开村“两委”的带头作用”。
的确,办好农村事,带头人是关键。井玉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忠祥牵头推行“一堡垒五中心”治理模式,整合工作职能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党建网格化管理,建强支部“红色堡垒”。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形成“上马即奔跑”的实干氛围,党员“红六条”“双积分”等机制落地,村民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带头人敢闯敢试,让村民有了奔头。陈忠祥带领村民发展仓储物流、蔬菜大棚、饲料加工等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0万元。“家门口上班月挣4000多元,还能顾家!”饲料厂员工周云的话,道出了村民的真切获得感。
环境提质同样离不开带头人引领。洪善村党总支副书记孙佳晨带头开展“三亮”行动,党员干部每月义务清理卫生死角,带动退役军人、妇女、学生全员参与,让村庄变身文明卫生标杆村。他牵头划分网格片区、设“街巷管家”,建立“门前三包”和考核挂钩机制,还将卫生纳入“星级文明户”评选,村民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
从井玉沟村的产业兴村到洪善村的环境宜居,带头人以实干让党建有力度、治理有温度、发展有速度。这些扎根基层的“火车头”,正牵引着乡村振兴的列车稳步前行,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王爱媛)
他们是扎根山村的“驻村干部”
“史书记来了,咱村的荒院子都能挣钱了!”走进和顺县义兴镇仪村,村民提起驻村第一书记史晓刚,满是感激。自驻村以来,史晓刚怀揣“让村民增收、让集体壮大”的初心,把仪村闲置的“方寸庭院”打造成“致富乐园”,用实干诠释党员担当。
初到仪村,史晓刚便发现痛点: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渠道窄,大量庭院堆满杂物,成了“垃圾堆”。“不能让好地儿闲着!”他带着乡村振兴理论著作里的知识,挨家挨户走访。“老人多、打工难,能在家门口挣钱就好”——村民的话点醒了他:发展庭院经济,既能盘活闲置资源,又能让村民就近就业。
为了让想法落地,史晓刚跑遍周边村庄考察,请教农业专家,定下“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效益”思路。他先在村民翟晓勇免费提供的荒院里,自掏腰包买工具整修,并从山东寿光运回菜苗,将荒院改造成“示范院”。看着院里绿油油的菜苗,村民们动了心。
借着热度,史晓刚选定5户积极性高的村民打造“庭院经济示范户”。他和村“两委”帮着设计布局,请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一户一主题”种特色菜、搞生态养殖、做农产品初加工,小院成了网红打卡点。申报庭院经济示范户时,全村95%以上农户争相报名。
“光种菜不够,得让庭院经济‘活’起来!”史晓刚又探索“庭院+”模式:利用村里闲置旧小学校,打造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引导村民把庭院改成民宿、农家乐,推出“采摘体验”“农家美食”项目。如今,孩子们来研学农耕、游客来打卡品尝美食,“庭院经济+研学基地+集体经济”模式越走越顺,村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增加。
从“荒院子”到“增收园”,从“没人干”到“抢着干”,史晓刚用脚步丈量村情。如今的仪村,庭院整洁雅致,研学基地笑声阵阵,村民腰包越来越鼓。这位驻村书记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就藏在贴近民心、脚踏实地的探索里。(武玲芳)
乡土新生 实干为基
史俊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乡村大地勾勒出民生改善、产业兴旺、精神勃发的生动画卷。画卷的绘就,藏着百姓生活的蝶变,浸透着建设者的汗水,更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坚实步履。
从曾经土坯房漏雨、浊水难饮的日子,到如今砖瓦房整齐排列、自来水入户的新生活;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明亮的教室,让“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的期盼落地生根。民生改善的背后,是产业扎根的坚实支撑——过去“靠天吃饭”“守着资源没出路”的困境,被特色产业彻底打破,“山里货”成“抢手货”,村办加工厂、合作社让村民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动能。
更为重要的是精神蜕变。“扶志扶智”让“穷是命”的消极认知消散,“等靠要”变为“主动闯”,越来越多村民学技能、找路子,从“旁观者”变身乡村发展主力军。这份内生动力,正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根基。
所有改变,离不开驻村干部与村民带头人的坚守。驻村干部告别家人扎根山村,修公路、找销路、引项目;带头人先行先试,用实干打破顾虑、带动增收。他们以责任担当架起从脱贫到振兴的桥梁,让“千万工程”经验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是民生、产业、精神的协同提升,是干群同心的合力攻坚。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久久为功,必能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稳步迈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策划:路丽华
统筹:史俊杰
摄影:程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