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29

院士工作站落地昔阳 资料图
秸秆、煤矸石,这些昔日让人头疼的工农业固废,如今在我市昔阳县正被“点废成金”。10月27日,记者从昔阳县获悉,由中国科学院葛昌纯院士领衔的山西省煤基固废资源化与矿区生态治理院士工作站落户昔阳一年来,跑出了科技赋能产业创新的“加速度”。其自主开发的国内首套年产千吨级自蔓延催化腐殖化有机肥料示范项目,成功将农业秸秆和矿业固废转化为高价值的生态产品。这一成功实践,不仅助力我市赢得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全国50佳),更为全国资源型县域破解固废困境、培育绿色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昔阳方案”。
记者在昔阳县富邦肥业肥料化示范生产基地看到,国内首套年产千吨级自蔓延催化腐殖化有机肥料生产线已安装就位,工人们正进行最后的调试。“预计11月中旬就能正式投入生产。”葛昌纯院士工作站执行主任宿新泰介绍,“这条生产线每年可消化1000吨秸秆,产出近700公斤高价值的含腐植酸有机水溶肥。”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技术的应用有望延伸至煤矸石处理领域。昔阳县拥有7座生产煤矿,煤矸石存量巨大,技术推广后,有望将煤矸石转化为富含腐植酸的“人造营养土”,为我市乃至全省的矿山生态修复和有机旱作农业提供关键支撑。
技术的成效,田间地头最有发言权。在昔阳县大寨镇胡窝村的试验田里,使用了工作站研发的秸秆基含腐植酸有机水溶肥料后,玉米亩产高达1148公斤,比传统化肥地块增产158公斤,同比增长近16%。测算下来,农户每亩地仅增加30元成本,就能增收约250元。这一增一减之间,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直观体现,也为我市农业提质增效和面源污染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院士工作站的建设,是我市深入贯彻山西省“1+N”人才政策体系,柔性引进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产业领军人才的标志性成果。为保障院士工作站高效运行、成果涌现,昔阳县投入专项资金改建了3000平方米办公区域和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及研发设备、建立基础数字资产库等。
在引才聚智方面,院士工作站在葛昌纯的带领下,组建起一支以宿新泰等17名博士为核心的高水平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院士带团队”的传帮带机制,不仅实现了高端人才的“落地生根”,更成为本土科技人才的“孵化摇篮”,形成了“引进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的人才梯队良性循环,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构筑了坚实的人才“蓄水池”。
一年时间,团队扎根昔阳,将实验室搬进矿区车间,瞄准固废资源化这一核心课题,已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建成“煤基固废先进材料中试基地”和“大宗固废腐殖化肥料中试基地”两个中试基地,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10月14日,院士工作站与中铁二十局集团雄安建设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强强联手推动“顶尖科研”与“央企实践”深度融合,将通过搭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管理平台、建设矿物基生态土壤中试平台、推动成果产业化等举措,推动固废处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修复技术从“经验型”向“标准化”升级。
从秸秆综合利用到煤矸石高值转化,昔阳县以院士工作站为“最强大脑”,科技创新为驱动,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新路径,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作出示范。
记者 闫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