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07
时光的笔触,又一次为记录者停留。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选择将镜头反转,对准我们自身——那群奔走在新闻一线的记录者,感受一份跨越时光的坚守,触摸那份滚烫的温度,是回顾,更是启程。愿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与您靠得更近。
足迹·闪光——记录城市跃迁
“全力打造新能源制造产业园”“晋中在全省率先开展‘长幼同园’”“晋中健康学院成立”……
在晋中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总有一群身影与城市同频共振。他们以笔为犁,深耕时代;以镜头为窗,定格历史——他们便是记者队伍。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变迁,用洞察时代的“神来之笔”,为我市的奋进史留下最鲜活的注脚。
他们的笔触,曾精准地落在新能源制造产业园初启的蓝图之上。当那片土地还是一片待垦的沃土,他们的记录便已开始。从规划会议的严肃认真,到奠基仪式的振奋人心,再到塔吊林立的建设现场,他们用冷静而饱含期待的文字,勾勒出这座新兴产业地标的轮廓。一篇篇报道,如同时间胶囊,留存了晋中拥抱高新技术、擘画发展新篇的关键瞬间。
他们的目光,也曾倾注“长幼同园”这一全省首创的温暖实践。在充满童声与笑声的校园里,二孩父母只需跑一趟,便能把在同一所幼儿园就读的孩子接回家。记者的报道,不仅记录了这项民生政策的落地生根,更传递了其中蕴含的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让这一创新模式突破地域,产生广泛回响。
时光流转,催老了容颜,却也锤炼了这支队伍。一代代记者接过前辈的笔与镜头,让记录的事业薪火相传。他们中,有人见证了煤焦铁时代的转型阵痛,有人正书写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篇章。变的是报道的题材,不变的是那份执着与坚守。
在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回望来路,那些散落在报纸和网络上的篇章与影像,已汇聚成一部独属于晋中的“城市日记”。这群特殊的书写者,始终在场,始终记录,他们的笔墨与镜头,本身也已成为晋中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闫淑娟)
追问·担当——架起百姓桥梁
“真的非常感谢晋中日报社!你们的宣传呼吁让各界纷纷认购,10多天就帮我们卖出10万多斤红薯,解了燃眉之急!”2024年10月21日,榆社县郝北村蜜薯种植户韩宇飞拨通本报热线,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激动与喜悦。
这场“甜蜜解围”缘于一则求助信息。2024年10月10日,本报获悉郝北村30多万斤优质改良红薯喜获丰收,却陷入销售困境,堆积的红薯让种植户忧心忡忡。民生无小事,报社当即派出《晋中日报·晚报版》、晋中新闻网记者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摸清滞销症结。
2024年10月11日,《晋中日报·晚报版》在6版头条刊发《郝北村红薯丰收却遇销售难题》,详细呈现韩宇飞等农户的困境并发出助农呼吁;次日,晋中新闻网以短视频推出《郝北村红薯丰收喜人,种植户急寻“甜蜜”出路》,镜头下紧锁的眉头与如山的红薯形成强烈对比,引发广泛关注。全媒体联动形成立体传播矩阵,市民致电咨询、网友转发扩散,单位与超市加入团购,一条条销路应声而开。
这并非本报首次为民奔走。《晋中日报·晚报版》自创刊以来,便坚守“民生立报”理念,打造“爱心救助桥梁”品牌栏目,通过热线电话倾听民声。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以真实客观的报道搭建帮扶纽带,同时将情况反馈至晋中市红十字会,为困难群众争取救助。2020年至2024年,该栏目累计刊发稿件95篇,五年间,65名困难群众通过该栏目获得市红十字会博爱助医项目救助,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直达最需要的角落。
从搭建救助桥梁到帮助农户打开销路,本报始终以“社会瞭望者”的担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笔墨与镜头传递爱与希望,让为民情怀温暖每一个角落,将媒体公共价值从报端延伸到现实。
(张凯鹏)
瞬间·温度——镜头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张拍摄于今年夏天的新闻照片,在摄影记者的镜头下,88岁的魏虎仙与儿子手持竹笸箩,专注地摇着元宵。这张照片背后,是一个家族三代人用60年光阴守护的匠心密码,更是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照片拍摄于魏虎仙元宵的制作车间。今年,《晋中日报·晚报版》策划了晋中非遗的系列报道,接到这一任务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全国劳模、魏虎仙元宵非遗传承人魏虎仙,表达了采访的想法。她当即表示,要在制作车间亲手为我们展示元宵的整个制作流程。
约好采访的那天,记者辗转来到元宵制作车间。魏虎仙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入,细致地向我们讲述从选料到元宵制作的每一步工艺。米要优中选优,要选用东北珍珠米,并坚持用石碾将米磨成面,以保证口感。不仅如此,魏虎仙还坚持用传统的方式滚元宵。“机器滚的元宵虽然快,可口感不如手滚的。”魏虎仙一直坚守着每一道传统工艺,为保证元宵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采访期间,她还向记者讲述了60多年来的奋斗经历。1960年,她在当时的国营饭店学习元宵制作工艺。后来,凭借着吃苦耐劳、经营有方,她先后担任了多家餐饮店的负责人,并以元宵为主打产品,将餐饮店经营得有声有色。为此,她先后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退休后,她筹集资金成立了魏虎仙食品有限公司,吸纳下岗职工、残障人士为学徒,传授他们滚制元宵技艺,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她的奋斗经历和对信仰的坚守令我们深深感动。
采访结束后,记者仔细筛选材料,几易其稿,力求完整地呈现这位全国劳模的经历——她的故事,是无数非遗传承人的缩影,他们用双手守护着文化的根脉,用匠心传递着时代的温度。而这,正是我们最想传递的声音。 (张颖)
新声·力量——奔走在追光路上
记者,应以笔为媒,以心为镜,以情为尺。还记得刚进入晋中日报社,一群新晋青年记者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集体独立采访任务,撰写一篇关于视障人士的一篇通讯稿件。
那段时间,他们围坐在电脑屏幕反复修改着稿件标题,从选题策划到成稿,用半个月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传媒责任的启蒙课。
当时恰逢世界读书日,青年记者们在一连串的图书馆活动清单里捕捉到视障人士的活动,想到传播学前沿上的“无障碍传播”课题。大家纷纷表示,这个群体不该被隐没在新闻的盲区里。为让报道兼具真实性与专业性,他们迅速制定采访计划,大家沿着盲道走进图书馆无障碍阅览室,全程观察一天,记录下视障人士用指尖触摸盲文、借助设备聆听书籍的场景。同时,与图书馆流通部主任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无障碍阅读服务的推广政策与落地细节,他们在知网查阅20余篇相关论文,为报道夯实了专业基础。周末,又跟着图书馆团队去到特殊教育学校和视障人士的家里,和盲童聊,和盲童的老师聊。
在走访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手”是视障群体感知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触摸盲文阅读、摸索器物认知世界,这一发现,大家一致决定以“手”为线索串联全文。为提升传播效果,他们还主动携带单反相机,记录下盲文书籍纹理、视障人士阅读神情等细节画面。
“细节是纪实报道的生命力。”稿件临近完成时,他们请示资深记者亲自通读并指导修改,一番指导让大家对新闻创作有了更深理解。
对于青年记者而言,这篇报道的意义远超一篇普通稿件。他们表示,通过此次经历,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今后将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向着有新闻光芒的方向努力奔跑。 (王爱媛)
幕后·现场——新闻诞生记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晋中大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晋中日报·晚报版》便已抵达各单位、社区及居民家中。读者们翻阅着精美的版面,浏览着丰富的资讯,却鲜少知晓,每一份报纸的诞生,都历经了一场严谨而有序的幕后接力。
报纸的灵魂,早在选题策划时便已奠定。为精准把握宣传脉搏,报社总编会提前制定每月宣传重点。每个出版日下午,晋中日报社都会召开编前会,总编和编辑团队会围绕晋中本地的政务动态和民生热点等新闻题材进行集体讨论,为第二天的报纸内容定调。
蓝图既定,记者们便奔赴新闻现场。他们肩负使命,从相关部门获取权威信息,更深入基层一线,进厂房、入田间、访社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笔端记录真实,最终撰写出一篇篇沾满“热气”、带着“泥土”的新闻稿件。
稿件完成后,便进入了精雕细琢的编辑环节。编辑部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编辑们是“幕后工匠”,他们精心编排版面,让图文相得益彰;更是“守门人”,对每一篇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打磨。在这里,新闻生产严格执行着“三审三校”制度。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总编,每一道关卡都全神贯注,从事实核对、政策把握到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层层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丝错误。
最终版样审定后,接力棒交至印刷厂。现代化印刷车间里,机器有序运转,经过排版、制版、印制等严谨环节,一张张带着墨香与温度的报纸诞生,由发行人员送往四面八方。
一份报纸,从无到有,是一场关于真实、责任与时效的接力。它始于精心的谋划,成于一线的采写,定于严谨的编校,最终绽放于油墨清香之中。每一天,《晋中日报·晚报版》都准时送达,为读者呈现晋中大地最新鲜、最温暖的故事。 (李娟)
记者手记:
记录者,守望光
史俊杰
当这组记者节特别报道即将付印之时,窗外这座城市正迎来又一个黎明。印刷机规律的声响,像极了这个职业的心跳——始终为时代的脉搏而律动。此刻,让我们暂且搁笔,谈谈这份职业的温度与重量。
笔,是我们最熟悉的工具,它是记者手中丈量城市变迁的标尺,是年轻记者初试啼声的乐器。这支笔,记录过推土机轰鸣中老街的最后一瞥,也书写过新生儿响彻产房的第一声啼哭。它轻如鸿毛,又重若千钧——因为笔尖里流淌的,是真实的生活,是行进的时代。
然而,这个时代正在重新定义“笔”的含义。它可能是记者肩头摄像机的录影灯,是现场直播时手持的麦克风,是敲击键盘时闪烁的光标。形式在变,内核永恒:我们依然是那个努力在历史洪流中打捞真相的渔夫,是那个坚持在众声喧哗中守护理性的守夜人。
特别要感谢您,亲爱的读者。您的每一次关注,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您的每一次批评,都是我们校准方向的坐标。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媒体的价值在于提供经过验证的事实、富有洞见的观察和负责任的表达。
记者节一年一度,但记录从不停歇。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我们又将继续出发——带着这支笔,带着对事实的追问,带着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前路漫漫,笔尖常暖。因为我们深信: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守望;而认真地守望,终将让世界变得更明亮。
策划 / 路丽华
统筹 /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