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0
“十四五”以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委和市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农业农村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五年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全市一产增加值153.8亿元,年均增幅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9元,年均增幅7%,城乡收入比从2.27下降至2.15。2025年三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总量、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排名全省第二。
粮食安全保障有力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产能基础持续夯实。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连年增长,2024年播种面积达到378.64万亩,较2020年净增1.86万亩;2024年粮食总产达到30.36亿斤,较2020年净增0.28亿斤。科技支撑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推行“规建管运”一体化建设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0.09万亩,占到了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5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9.3%;综合农机机械化率提高到81%,连续12年稳居全省第一。“探墒播种”“深松密植”等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在全省推广。惠农政策落实有力。累计下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超12亿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07亿元,补贴机具24993台,18064户农户受益。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投入1.91亿元,覆盖率超过80%,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巩固衔接成色更足
坚持把巩固衔接作为“十四五”期间的底线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防返贫监测精准高效。积极推广“一键报贫”系统,强化多部门协同筛查预警,实现风险早发现、对象早识别,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截至目前,全市已消除风险户7581户、15497人,风险消除占比达到74.9%。“三保障”与饮水安全持续巩固。建立健全了长效排查和限时解决机制,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全市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供水保障率和安全饮水率均达100%。增收渠道稳步拓宽。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每年稳定在9.5万人以上,累计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20余万人、1.22亿元,发放稳岗补助8.32万人、9985万元,以实实在在的投入助力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特”“优”农业提质增效
立足晋中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定不移走“特”“优”发展之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形成以粮菜果畜四大主导产业和八大产业集群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成为省城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24年蔬菜、水果、肉蛋奶产量分别达211.9万吨、58.4万吨、55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长15.5%、38.4%、22.4%。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464亿元,较2020年增长63.4%。龙头驱动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0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09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三,联农带农能力持续增强。品牌建设成果丰硕。现拥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233个,涵盖11个类别,其中国家级178个、省级24个,31个产品获粤港澳大湾区认证。平遥牛肉、太谷壶瓶枣等“特”“优”农产品常驻北京新发地、入驻长三角、远销大湾区,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工作纵深推进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目前,已建成74个精品示范村、561个提档升级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垃圾不落地收集率超过90%,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4.39%,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蜘蛛网”乱象等顽瘴痼疾持续整治,得到有效改观。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累计谋划产业项目1100多个,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均培育至少1个特色产业,涌现出榆次东阳“蔬菜村”、太谷沙子地“红枣村”、祁县任村“酥梨村”、左权泽城“研学村”、昔阳西南沟“旅拍村”、和顺南天池“康养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深入人心。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价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全覆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优化,网格化管理高效运行。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
圆满完成祁县集体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和太谷农村改革试验区两项国家级试点,顺利完成二轮土地延保省级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创新推广寿阳“双层托管”、平遥“土地入股”等一批“晋中模式”,获《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点赞,全市70%的农作物实现农业生产托管,初步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
回顾“十四五”,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全市上下奋发有为,晋中农业农村发展亮点纷呈。
一是粮食单产持续领跑全省。2024年粮食单产达到801.8斤/亩,稳居全省第一。2025年,太谷小麦示范区亩产1614.06斤,刷新了山西中部地区纪录;寿阳玉米示范区亩产2818斤,再创全省记录。
二是防贫监测机制全国推广。“六张网”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经验做法获原国家乡村振兴局肯定,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三是“国字号”创建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其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占全省近1/4,位居全省第二。
四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在全省前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工作使农村面貌和发展环境焕然一新,《晋中市打造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典型做法,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案例。
五是农村改革取得多项突破。“六抓六治”工作举措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五化十统一”农村“三资”监管模式成为全省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专项整治典型案例。
作为山西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其中,“农高牌”作为我市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品牌,在农业科技研发、生态保护、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成果,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市委把打好“农高牌”作为“156”战略举措重要内容,坚持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为方向,以农副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一批知名企业成功入驻、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陆续竣工、一批产业园区成型成势。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累计柔性引进17名院士,柔性和全职引进博士739名,各类创新创业科研团队65个。先后承接21个“国字号”试点任务,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投用,建成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中试平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0余项。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共建秸秆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试平台,建立有机旱作农业创新成果库,展示15所高校和6家农科院763项创新成果。大力推进“晋创谷·农高区”创新驱动平台工作,已评审第一批入驻11家企业、27家团队。
种业攻关多措并举
引进中化先正达公司,建成全环境智能控制玻璃温室番茄小镇、谷子基因库、巨鑫农业草莓三级育苗体系,“晋汾白猪标准”成为山西省畜牧领域首个国家行业标准。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的北方旱稻研发中心试种有机旱稻,神舟十六号航天育种的八大类9个品种种子完成试种,引进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成立李承道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种业研发中心,“晋谷21号”上榜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小麦“晋作84号”亩产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贡献了力量。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用好晋中国家农高区科技创新基金、产业扶持基金,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投资孵化产业项目。京东农场、晋农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成功入驻,晋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东辉现代农业示范园、东辉年产10万吨牛肉、南方食品年产10万吨黑芝麻系列饮品、海玉食品年产5万吨功能食品等项目投产,建成北方最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典范西曲河旱垣温室产业园,引进山西中药材集团投资建设全省最大的中药材育苗基地,形成八大产业集群。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为龙头,集中连片建设有机旱作、单产提升、一年两作、智慧农业四大板块应用场景,示范带动全市构建起“1+10+X”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辐射带动逐步显现
连续举办七届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承办第六、七届中国(山西)农博会。创新“农高区(科创中心)试验+省市推广”模式,集中连片建成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887亩,带动全省建成有机旱作农业基地70余个、百万亩,辐射陕西、河北、内蒙古等20余个省市,其中新疆推广10万亩玉露香梨标准化示范基地。成功举办各类农业展会50余场次。“农高晋品”“晋中国农”等区域公共品牌叫响市场,推动山西小米等“特”“优”农产品走出国门。
对外交流逐步扩大
去年8月,成功接待出席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的外方议会领导人和代表,32个发展中国家的议会领导人和代表参观晋中国家农高区,同时在京东农场举办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讨班座谈交流会。去年9月,出席2024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的匈牙利代表团、哥伦比亚博亚卡省代表团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参访考察。进一步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将晋中国家农高区真正打造成为山西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