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0
如何答好绿水青山“生态卷”?
答案,映照于晋商故里蔚蓝如洗的万里晴空,描绘于碧波清流的蜿蜒河岸,镌刻在峰峦叠翠的巍巍青山,融入进每一片湿地、每一方湖泊的生机律动……每一处生态景致,都在诉说着晋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步履。
答案,见证于左权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生动实践,彰显于和顺县华北豹群重要栖息地保护作为全省首家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的生态担当,闪耀于灵石县首开全国再生水水权交易的创新突破…… 每一笔生态笔墨,共同勾勒出绿色发展的壮阔图景。
五年砥砺,五年耕耘。“十四五”时期,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高位谋划,以“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的韧劲全领域攻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绘就了一幅山河锦绣、绿富同兴的壮美画卷。
战略引领 全民共治
织密生态保护“一张网”
清晨的阳光穿透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薄雾,洒在巡护人杨晓东的身上。作为和顺县生态保护协会会长、“老豹子”巡护队创始人,他日复一日穿梭密林,清理铁丝套、检修警示牌、走访村落排查隐患……他的脚步丈量着对山川的深情与守护。“‘政府主导+科研支撑+公益助力’三位一体的护豹模式,让华北豹有了更安稳的家园。”杨晓东感慨道。
言语交谈间,他讲起和顺小南沟村村民朱爱云的故事:华北豹捕食致使她家损失了两头牛,但依托和顺县推行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机制,赔偿款迅速到位。这不仅是人与豹和谐共处的生动缩影,更是晋中市织密生态保护网、扎实推进全民共治的鲜活写照。
生态兴则文明兴。市委、市政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要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局高度,把生态保护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在近日召开的全市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常书铭的讲话掷地有声,彰显了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与鲜明导向。多年来,从汾河碧波荡漾的沿岸,到太行山脉苍翠的林海,从湿地的精心呵护到污染的坚决铁腕治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足迹遍布生态治理修复的第一线,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直抵基层工作的“神经末梢”。
战略布局精准落子,制度体系筑牢根基。《晋中市污染防治重点任务清单》精准落地,“一县一清单”破解汾河谷地治污难题;差异化管控“十五条”靶向发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压实,“管水、护林、治污”责任链条环环相扣,一系列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为生态保护筑牢 “铜墙铁壁”。
创新驱动优化服务,刚柔并济强化监管。优化环保审批服务,在全省首家出台“打捆环评”审批制度,排污许可和辐射安全许可实现“全程网办”,证照免费邮寄,让群众“一次不用跑”。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机制,全流程入企帮扶,特别是对民生保供和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即报即审。监管执法刚柔并济,运用“技防+人防”实施全天候网格化监管,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同时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主动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探索缺水地区的永续发展之路。
在晋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共识。回望近日动态:从市生态环境局与市总工会联合开展的水污染应急技能比武,到榆次区潇河湿地公园“关爱河湖”环保快闪跑,再到校园环保教育的深入人心……“一盘棋”的攻坚合力持续凝聚,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在晋中大地愈加激昂高亢。
系统治理 全域发力
擘画山河锦绣“高颜值”
以“绿”作笔,山河添彩。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晋中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践行使命担当,坚持系统治理、全域发力,让生态颜值持续跃升。
昌源河贾令段,建设热潮驱散冬日寒意。百余名工人协同作业,绿化种植、边坡整理有序进行,一条集生态涵养、景观营造、功能服务于一体的幸福河湖正从蓝图走向现实。“项目打破了单一防洪模式,实现了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的四维融合。”祁县水利局河道站站长韩建宝介绍。这不仅是工程的“加速跑”,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嬗变。
治水智慧在晋中大地处处呈现:太原理工大学晋中校区感应节水、中水回用设施随处可见;介休市金泰府小区从再生水中提取热源供暖;平遥田间智能滴灌让“节水”与“丰产”双赢……这些鲜活案例,是晋中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加快建设“四水四定”示范先行区的生动实践。
治水兴水,擘画“清水润城”新画卷。“十四五”以来,晋中全面投身汾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部开工,让碧水长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进母亲河复苏和幸福河湖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实施重点工程213处,新建水库5座,治理河道917公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更科学、功能更完备。骨干水网建设提速推进,建成东山供水县域配套小水网等工程,实现库河联通,新增供水能力8140万立方米,现代水网格局初步形成。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开展防洪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河道治理工程57项,完成15座水库续建改造和除险加固,搭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管理平台。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不断提升,全市11个县(区、市)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全覆盖。同时,编制完成《晋中市“四水四定”示范先行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形成“1个总体方案+4项配套政策+6项改革试点任务”的工作成果。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做好“水文章”的同时,我市在蓝天、土壤、植绿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蓝天保卫,白云常伴绘底色。通过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提标改造、清洁取暖等举措,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十三五”末改善29.4%;PM2.5浓度28微克,为历史以来最低值,首次达国家二级标准;SO2、CO、NO2连续五年稳定达国家一级标准。
——净土植绿,青山常在筑屏障。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100%。持续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为晋中大地披上浓绿盛装。
价值转化 绿富同兴
奏响生态惠民“幸福曲”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在晋中大地徐徐铺展。
机制创新,点“绿”成“金”拓新路。“中水管道直通生产车间,随取随用。我们企业通过提升工艺、改造设备,每吨焦炭用水从1.5吨减少到1.13吨,一年能省不少水。” 灵石县中煤九鑫公司负责人的喜悦,源于一场“点水成金”的变革。2021 年,作为山西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灵石县,点水成金探新路,瞄准再生水,在全国首开再生水水权市场化交易先河,有效破解了贫水地区资源大县“无水可用”的发展困局,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全面突破,形成了“灵石模式”。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完成水权交易2490单,交易水量4233万立方米。改革破局,绿色发展拓新路,水利领域综合改革走向深入。介休市实施全国县域小型引调水工程试点建设,创建祁县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农业用水权改革、数字灌区建设的“三合一”试点建设示范样板。在总结和推广“两权一补”介休模式和“存量+新建”和顺模式的基础上,谋划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11个,探索形成“资产整合、金融支持、多元互补”的水利投融资创新体系。
生态红利,直抵民心。“这是我们研发定制的单村自供电地埋式瓷砂过滤消毒设备,能让农村饮水从‘安全水’向‘优质水’迈进。” 祁县子洪水厂内,祁县水利局局长赵宏指着设备介绍,子洪水厂被评为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祁县城乡一体化智慧供水体系荣获“全国农业节水科技奖”。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农村供水这一民生实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累计投资13.3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2029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625处,全市101个乡镇、1942个行政村、239.2万人实现供水保障全覆盖。农村供水规模化率达53.49%,自来水普及率达99.27%,集中供水率达99.27%,千人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应配尽配”率达100%,8个县(区、市)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农村供水实现了从有到优、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域的根本性改变。
价值转化,绿富同兴。生态向好,河湖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亲水空间不断拓展,漳河两岸、汾水之滨、云竹湖畔、潇河岸边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和“怡然见晋中”文旅新IP;和顺县南天池村深挖“牛郎织女”文化,让村民吃上“生态旅游饭”;昔阳县郭庄村探索“村库联动、以水兴村”模式,发展特色民宿经济;左权县凭借清漳河优良风光吸引师生写生创作……生态价值在多元转化中,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年砥砺奋进,今朝硕果盈枝。如今的晋中,绿水青山可触可见,金山银山可感可及,幸福靠山可依可享,清水润泽万家,蓝天常映笑颜。
逐绿前行,拥抱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绿色宜居美丽晋中建设,让蓝天白云永驻、绿水青山长流、幸福河湖滋润百姓心田。
记者 李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