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10
生态兴则文明兴。“十四五” 期间,晋中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锚定“一泓清水入黄河”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水兴水节水工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让晋中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全市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守牢生态环境“底线”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市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高标准、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推进落实多项体制机制,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始终将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五年来,市县两级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通过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以高水平保护推动全市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聚焦汾河谷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聚焦汾河流域重点断面水环境质量提升,强化污染物排放精细化分类管控,制定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差异化管控“十五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方面,全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攻坚。同时,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稳定保持100%。
自然生态保护进一步强化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左权县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顺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环保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
晋中在全省首家出台“打捆环评”审批制度,减少重复评估,降低企业成本。实行排污许可和辐射安全许可“全程网办”,证照免费邮寄,实现由“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机制,全流程入企帮扶,特别是对民生保供和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即报即审。
执法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刚柔并济”,强化执法监管和帮扶指导,为污染防治攻坚提供坚强保障。坚持“刚性”执法,采取“技防+人防”手段全天候监管,实行“分管领导-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化监管,开展跨县域异地交叉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问题;同时,突出“柔性”帮扶,出台执法监督正面清单,减少对清单内企业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注重执法与帮扶并重,帮助企业解决环境管理问题,筑牢企业环境底线。 (武玲芳)
织密水利保障 “网络” 激活水润民生 “脉络”
“十四五”以来,市水利部门坚决扛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治水担当,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兴水之责,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水网建设、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民生保障、水领域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十四五”以来,全市实施重点水利工程213处,新建水库5座,实施东山供水工程县域配套小水网18项,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625处、灌区节水项目5个,治理河道总长91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6平方公里。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布局更科学,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备。
骨干水网工程建设提速推进
以县域配套水网等骨干工程为抓手,实施总投资13.67亿元的东山供水县域配套小水网工程建设。完成5座调蓄水库及昔阳、祁县等供水网络的联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中部引黄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建设,实现库库联通、河库联通。全市新增供水能力8140万立方米,初步形成“四纵两横、十河连通、黄漳济汾、河库蓄排、智慧管理、人水和谐”的晋中现代水网格局。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
开展防洪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总投资31.57亿元的河道治理工程57项,完成15座水库续建改造和除险加固。全市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基本治理完成,治理河道785.4余公里。全面建实建强防御备战工作体系,健全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
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不断提升
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以建设“四水四定”晋中示范先行区为牵引,从严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河湖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和幸福河湖建设,全市创建幸福河湖12条。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和河道采砂整治专项行动。以生态修复工程为支撑,完成总投资37.69亿元的汾河百公里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实施总投资30.4亿元的6大类30项“一泓清水入黄河”水利工程;实施投资1.29亿元的273.5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2万亩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民生水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累计投资13.3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工程2029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625处,全市101个乡镇、1942个行政村、239.2万人实现供水保障全覆盖。农村供水规模化率由2022年32.24%提高到53.49%,自来水普及率由98.36%提高到99.27%,集中供水率由98.76%提高到99.27%,千人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应配尽配”率由27%提高到100%,8县(区、市)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农村供水实现从有到优、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域的根本性改变。
水利领域综合改革走向深入
“十四五”期间,主动承接改革试点任务,指导灵石县拍出全国再生水水权交易第一单,介休市实施全国县域小型引调水工程试点建设,创建祁县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农业用水权改革、数字灌区建设的“三合一”试点建设示范样板,积极发挥祁县改革集成优势,争取到昌源河国家级幸福河湖项目建设试点和水预算管理省级试点,进行“五合一”的整体融合、统筹推进,持续擦亮晋中水利品牌。 (武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