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21

图为皋落镇旱作田。昔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初冬的昔阳,层林尽染间透着丰收的暖意。在皋落镇的旱作田里,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金黄的籽粒在阳光下闪耀着饱满的光泽。这是昔阳县“2025年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应用项目”交出的丰收答卷。
11月15日,由昔阳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牵头,联合山西农业大学、省种业发展中心及本地农业专家组成的测产验收组,深入田间地头实收测产,用实打实的数据检验有机旱作技术的实践成效。
作为典型的旱地农业县,水资源短缺曾是昔阳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近年来,昔阳县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将有机旱作农业作为破局之举,以“政策扶持、技术集成、产业延伸”为主线,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在皋落镇的2万亩示范田里,深松密植、一喷多促、机械收获等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不仅让示范田实现质效双升,更辐射带动周边有机旱作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让昔日的“薄收田”稳稳变身“丰产田”。
测产现场,专家们分片随机选点,丈量地块、收割脱粒、籽粒称重、水分检测,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经核算,3.8亩实收地块鲜果穗总重4246.8公斤,出籽率达83.0%,籽粒含水量为21.5%,平均亩产达846.7公斤,较传统种植对照田增产9.7%。
“以前,种玉米全看老天爷脸色,今年,春季少雨,但却照样丰收,一亩地多收不少,这技术真是旱塬上的‘金点子’!”种植大户尹白孩捧着饱满的玉米籽粒,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我们带着技术扎根田间,联合企业建示范田,核心是把好技术教给农民,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创云坦言,测产结果远超预期,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旱地农业转型的生动实践,为全国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昔阳样本”。
“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的落地生根,让昔阳旱地农业迎来了破局重生的新机遇,也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农业根基。”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玉亮表示。
如今,有机旱作的“金穗”已在昔阳的广袤田野间缀满枝头。下一步,昔阳县将持续深耕有机旱作农业,以科技为翼、以示范为引,让这项兴农技术在晋中大地多点开花、连片成势,让更多“薄田”变“良田”、“靠天收”变“稳丰产”,以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履,为乡村振兴绘就更厚重的丰收底色。
记者 范卓